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1254)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倩王弘宇李孟杨开马放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硝化
  • 3篇反硝化
  • 3篇反硝化除磷
  • 3篇反硝化除磷菌
  • 3篇除磷
  • 2篇系统发育
  • 2篇基因
  • 1篇人乳
  • 1篇人乳腺癌
  • 1篇人乳腺癌细胞
  • 1篇人乳腺癌细胞...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细胞
  • 1篇乳腺癌细胞株
  • 1篇迁移
  • 1篇转染
  • 1篇系统发育分析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迁移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3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泰州职业技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杨开
  • 3篇李孟
  • 3篇王弘宇
  • 3篇张倩
  • 2篇马放
  • 1篇桑稳姣
  • 1篇杜军
  • 1篇胡圳圳
  • 1篇李卫星
  • 1篇张超
  • 1篇章彩霞
  • 1篇朱晓云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株反硝化除磷菌的鉴定及其反硝化功能基因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研究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DPAO)的筛选、鉴定及反硝化功能基因.利用反硝化培养基分离得到菌株ZQN2,经好氧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并辅助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确定其为反硝化除磷菌.厌氧释磷/缺氧吸磷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QN2在厌氧段释磷并合成PHB(poly-β-hydroxybutyrate),在缺氧段以NO3-为电子受体氧化PHB并过量吸磷,进行了同步反硝化除磷.对菌株ZQN2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多株Bacillus cereus菌株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结合生理生化检测,判断菌株ZQN2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反硝化功能基因的研究表明,菌株ZQN2为nirS+和nirK-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认其具有反硝化功能;菌株ZQN2的nir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其nirS序列与多株Pseadomonas aeruginosa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这与基于16S 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不一致.
张倩王弘宇桑稳姣李孟杨开马放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菌RRNA反硝化功能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反硝化除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
2013年
采用反硝化培养基分离得到菌株ZQN4,通过好氧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及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确认其为反硝化除磷菌。结合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ZQN4为芽胞杆菌属。菌株ZQN4的生长曲线比较典型,潜伏期为2 h左右,对数生长期为14~16 h,18 h后进入稳定期和衰亡期,吸磷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Logistic方程可对反硝化除磷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菌株ZQN4的厌氧释磷/缺氧吸磷试验表明,其在厌氧段释磷并合成PHB,在缺氧段以NO3--N为电子受体氧化PHB,进行同步反硝化除磷。与其他4株反硝化除磷菌的复配试验结果表明复配效果不理想,相对于单株菌并未表现出优势。
张倩杨开李孟王弘宇马放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菌系统发育除磷率
反硝化除磷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除磷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4种方法对反硝化除磷菌ZQN4的胞外聚合物进行了提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中超声波法是一种较好的提取方法。好氧条件下,菌株ZQN4的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约占总量的80%。ZQN4对磷的去除率约为89.4%,其中有约88%聚集在菌体内,另外约12%聚集在胞外聚合物中,且大部分以PO34--P的形式存在,表明胞外聚合物对除磷也有一定的贡献。
张倩李孟王弘宇杨开章彩霞张超朱晓云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菌胞外聚合物磷吸附
pEGFP-N1/Arf6-T27N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构建含有Arf6-T27N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Arf6-T27N蛋白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为深入研究Arf6在乳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从含Arf6-T27N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XS-Arf6-T27N中扩增出Arf6-T27N基因,插入pEGFP-N1载体中构建成pEGFP-N1/Arf6-T27N,利用脂质体将其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用新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系,Western blot确定重组蛋白表达,并用Boyden chamber小室实验检测转染Arf6-T27N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和核酸定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含Arf6-T27N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Arf6-T27N。以重组质粒稳定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能检测到Arf6-T27N蛋白的表达,且Arf6-T27N蛋白能明显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GFP-N1/Arf6-T27N,稳定转染Arf6-T27N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可检测到其蛋白水平的稳定表达,重组质粒介导的Arf6-T27N蛋白能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
李卫星杜军胡圳圳
关键词:基因转染细胞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