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05215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72H指数:6
相关作者:周仲荣蔡成标翟婉明朱旻昊张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机械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铁路
  • 3篇微动
  • 2篇接触应力
  • 2篇刚度
  • 2篇钢轨
  • 2篇高速铁路
  • 1篇道岔
  • 1篇等离子
  • 1篇等离子喷涂
  • 1篇低周
  • 1篇典型结构
  • 1篇电气
  • 1篇电气化
  • 1篇电气化铁路
  • 1篇动力性
  • 1篇动力性能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性能计算
  • 1篇水介质

机构

  • 1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作者

  • 6篇周仲荣
  • 2篇翟婉明
  • 2篇王文健
  • 2篇朱旻昊
  • 2篇刘启跃
  • 2篇蔡成标
  • 2篇张卫华
  • 2篇陈明韬
  • 1篇曾飞
  • 1篇刘建新
  • 1篇刘捍卫
  • 1篇王开云
  • 1篇郭俊
  • 1篇向原
  • 1篇屈金山
  • 1篇邱绍宇
  • 1篇陈光雄
  • 1篇彭亮
  • 1篇林修洲
  • 1篇马磊

传媒

  • 3篇润滑与密封
  • 2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机械
  • 1篇铁道机车车辆
  • 1篇失效分析与预...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钢材熔化焊接头金属的微动摩擦学性能
2009年
在检验合格的16Mn钢、1Cr18Ni9Ti不锈钢和Domex 700MC钢焊件上从不同区域截取并制备微动试样,进行微动磨损试验,研究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金属的微动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微动磨痕宏观轮廓呈长短轴尺寸接近的椭圆形,摩擦面上存在与滑移方向成不同角度的微裂纹,微裂纹的扩展、相交导致金属脱落并形成凹坑。接触界面间的耗散能量和摩擦因数的值均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由小变大,达到峰值后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值。同一焊接接头不同部位金属以及不同材料焊接接头相同区域金属均具有不同的微动摩擦学性能。
屈金山周仲荣
关键词:焊接接头微动磨痕
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的摩擦磨损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7年
概述了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接触线与滑板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其摩擦磨损过程,综述了国内外对弓/网摩擦副的摩擦与磨损行为及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该方向研究的严重滞后性以及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林修洲朱旻昊陈光雄张卫华周仲荣
关键词:高速铁路
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滑移区高温微动磨损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TiAlZr钛合金基材上制备了WC-12Co涂层。XRD分析表明,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主要以WC和W2C两相存在,并伴随少量的W,CoO和Co相。采用高精度高温液压式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涂层的微动磨损行为,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LCSM)对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大气氛围中从室温(25℃)至400℃的滑移区微动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无涂层的TiAlZr钛合金基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室温(25℃)至400℃范围内,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的摩擦因数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上升,而磨损体积基本不变;在此温度范围内,涂层的摩擦因数比基材低,磨损体积也比基材明显要低;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提高了TiAlZr钛合金的抗高温微动磨损性能,其在室温(25℃)至400℃范围内的磨损机制主要以剥层形式为主,局部会有磨粒磨损。
马磊刘捍卫朱旻昊邱绍宇周仲荣
关键词:微动磨损等离子喷涂WC-12CO涂层
轴重与钢轨滚动接触磨损关系研究
利用三维非 Hertz 滚动接触理论和数值程序 CONTACT 分析了不同轴重工况下轮轨滚动接触斑上蠕滑力、剪切应力、等效应力、接触应力、摩擦功等参数的变化情况。通过 JD-1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轴重对钢轨材料磨损性能的...
陈明韬王文健彭亮刘启跃
关键词:钢轨磨损轴重摩擦功接触应力
文献传递
轮轴过盈配合面损伤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5
2010年
轮轴过盈配合面的微动损伤常常导致车轴产生裂纹甚至断裂,为了避免以往用高压退轮的方法带来的2次损伤,采用原位剖切的方法,将车轴与轮毂配合分离来观察分析轮座表面损伤的基体特征。结合对配合面的显微观测和力学分析对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的载荷作用下,RD2型车轮与车轴轮座接触边缘发生复合微动,配合面的2个接触边缘存在一个宽度约20 mm环状磨损区域,并伴有微裂纹的形成,破坏特征完全符合微动疲劳磨损机制。评述和比较了现有的车轴抗微动损伤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深入研究车轴损伤机制及预防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黄梦妮曾飞周仲荣
关键词:微动疲劳
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及无砟轨道道岔区的轨道刚度约是区间线路的2~3倍,差别较大,均需要通过设置轨道刚度过渡段来减轻轮轨动力作用,改善行车的平稳性。从保证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对轨下基础动力冲击作用的角度,提出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及过渡段合理长度的确定方法,既要满足钢轨挠度变化率小于0.3mm·m^-1的要求,还应满足轮轨垂向力衰减距离以及车体加速度衰减时间的要求。应用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理论,进行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不同刚度过渡段方案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客运专线道岔前后轨道刚度过渡段可采用轨道刚度分级过渡的方法,每一级刚度取15个轨枕间距,并依据实际线路轨道刚度差的大小在3~6级中完成过渡。
蔡成标刘建新翟婉明
关键词:轨道刚度过渡段动力学客运专线道岔
低周次单向与往复滑动磨损性能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研究了45#钢与氮化硅陶瓷摩擦副低周单向(球盘)与往复滑动磨损过程,简要对比分析了相同摩擦循环次数条件下2种滑动方式的磨损行为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往复磨损与单向磨损均要经历前期表面膜破坏和后期磨屑的产生和溢出保持相对平衡这2个过程,不过出现时间和程度有所差异;在进入稳定磨损阶段后,单向磨损比往复磨损摩擦因数更小,表面更加光滑,这主要是由两者磨屑的演变特性差异所致。
向原周仲荣
AZ91D镁合金在水介质下的冲击磨损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研究了AZ91D镁合金在冲击载荷和去离子水介质综合作用下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镁合金表面冲击斑深度及面积随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冲击磨损初期,损伤的主要形式为塑性变形及粘着磨损,随着表面塑性耗竭,微观疲劳裂纹产生;磨损后期,水介质的腐蚀作用明显,加速了材料表面的损失。
薛峰周仲荣
关键词:镁合金塑性变形
遂渝线路基上板式轨道动力性能计算及评估分析被引量:67
2006年
遂渝线是客货共线铁路,客车最高速度为200 km.h-1、货车最高速度为120 km.h-1。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在各种列车运营条件下,对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内路基上板式轨道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较低重载货车作用下的轮轨动作用力及轨道变形要比快速客车作用下大得多,但都没有超过各自的限值标准;机车车辆的脱轨系数最大值小于0.8、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小于0.6,行车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线路横向稳定性系数均小于0.7,线路的动态稳定性优良;CA砂浆最大动应力为0.206 MPa,小于1.0 MPa的容许应力,路基面动应力最大值为0.093 MPa,小于0.18 MPa的容许应力;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由客车的舒适性指标控制,数值应控制在20 mm/20 m以下。
蔡成标翟婉明王开云
关键词:遂渝线路基刚度不均匀沉降动力性能
铁路提速转向架典型结构失效分析与优化被引量:1
2007年
尽管我国机车车辆的动力学等运行性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转向架结构可靠性问题十分突出。转向架结构可靠性问题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性,研究预防转向架结构失效有利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针对中国提速列车转向架中出现的几种典型的结构失效案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结构失效的原因,再根据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以改善转向架服役条件,提高结构强度,避免结构失效。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在相同的载荷和约束条件下,对原结构和优化结构进行应力对比计算,计算结果证明改进是十分合理和有效的。
王冬张卫华
关键词:转向架可靠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