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208)

作品数:7 被引量:18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建立张佳宝张均华朱安宁吕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CT
  • 2篇稻麦
  • 2篇稻麦轮作
  • 2篇施氮
  • 2篇水分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特征曲线
  • 2篇探地
  • 2篇探地雷达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轮作
  • 2篇含水量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浙江清华长三...

作者

  • 7篇刘建立
  • 5篇张佳宝
  • 3篇朱安宁
  • 3篇吕菲
  • 3篇张均华
  • 2篇信秀丽
  • 2篇刘恒柏
  • 2篇李慧霞
  • 2篇吉丽青
  • 1篇王伟鹏
  • 1篇程亚南
  • 1篇何娟

传媒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用随机网络模型和CT数字图像预测近饱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对连续土壤切片CT图像的分析,定量获取了土壤孔隙的大小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土壤孔隙形态学特征的随机网络模型,在孔隙尺度模拟了土壤中的水分运动过程,并预测了近饱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通过选取合适的模型参数,基于土壤孔隙形态学特征建立的随机网络模型可以模拟出与土壤样本实测值非常接近的水分特征曲线,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测量的方法。
吕菲刘建立张佳宝张均华李慧霞
关键词:CT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砂壤土中目标物的GPR图像解译及土壤含水量反演被引量:11
2008年
通过砂壤土人工土槽试验,对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剖面特征探测和土壤含水量测定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合理处理和解译,可以很好地获取土壤中异常体的位置特征信息;分析雷达波在土壤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明确基于探地雷达的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测定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为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刘恒柏张佳宝朱安宁
关键词:探地雷达砂壤土图像解译
不同类型土壤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经验关系研究被引量:33
2011年
利用土壤介电性质间接确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学科领域。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针对我国潮土、风沙土、红壤、水稻土等4种典型土壤,对8种质地土壤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修正了Topp(1980)关系式,并确定了Herkelrath关系式校正参数a、b值。结果表明,Topp(1980)关系式对砂壤性潮土、粉砂质黏性潮土、风沙土、黏性红壤含水量的预测误差较大;Topp拟合关系式虽然对Topp(1980)关系式有所优化,但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在含水量的不同范围有时误差较大,特别是对黏性红壤含水量的预测效果较差;Herkelrath拟合关系式对试验的4种类型土壤含水量的预测效果均较好,可以作为相关应用的优先选择;三种关系式对两种质地的水稻土含水量均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03 cm3cm-3。
朱安宁吉丽青张佳宝信秀丽刘建立刘恒柏
关键词:土壤类型介电常数含水量经验关系
基于探地雷达的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09年
农田和小流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和时间分布信息的快速、准确、无损获取是土壤学、农学以及生态环境学等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需求。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新型地球物理技术,近年来在多个领域有了应用和推广。本文针对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方面应用的科学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探地雷达技术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基本原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介电常数的常用关系式、探地雷达技术测定土壤含水量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评价了各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在农田土壤中的适用性,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以期为相关科学研究以及探地雷达在我国农田土壤上应用开创新的领域提供参考。
朱安宁吉丽青张佳宝信秀丽刘建立
关键词:探地雷达土壤含水量农田土壤
施氮对稻麦轮作区小麦地上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累积运转的影响被引量:26
2009年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10号为材料,设置0、93.75、168.75和243.75 kg/ha四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研究了施氮对小麦地上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N3处理与N2处理差别不大,增施氮肥不影响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干物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营养器官转运率以不施氮(N0)处理最大,对籽粒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大。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小麦各个生长时期氮素累积量,N3处理在收获时茎秆中有较高的氮素残留,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N2处理与N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氮肥生理效率以N1最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均以N2最高。
张均华刘建立吕菲李慧霞
关键词:小麦施氮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
利用随机网络模型和CT数字图像预测近饱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近饱和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是采用模型定量模拟水分和溶质在非饱和带中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它与土壤孔隙的几何形态和拓扑性质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连续土壤切片 CT 图像的分析,定量获取了土壤孔隙的大小分布情况。在此基础...
吕菲刘建立何娟
关键词:CT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文献传递
利用CT数字图像和网络模型预测近饱和土壤水力学性质被引量:21
2008年
在近饱和状态下,土壤的有效水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较大孔隙的结构特征,而这又决定了土壤中的优势流通道以及溶质的运移。基于孔隙形态学特征的网络模型可以很好的表现出较大孔隙的几何形态与拓扑特征对有效水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连续土壤切片CT图像的分析,定量获取了土壤孔隙的大小分布以及连通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关网络模型,在孔隙尺度上模拟了土壤中的水分运动过程并预测了近饱和土壤水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虽然随机网络模型对室内填装土样本水力学性质的预测结果要优于相关网络模型,但是结合了实测孔隙形态特征的相关网络模型能够表现出田间原状土样本的双重孔隙度结构,其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的土壤结构特征。
吕菲刘建立何娟
关键词:CT网络模型
施氮量对稻麦干物质转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9
2010年
为探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适宜施氮量及氮素对干物质转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于2007—2009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建立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水稻各处理的施氮量分别为0、125、225和325kghm-2;小麦相应处理施氮量分别为0、94、169和244kghm-2(为稻季相应处理施氮量的75%)。结果表明,水稻施氮量超过225kghm-2,小麦施氮量超过169kghm-2后,产量增加不显著。水稻、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生理效率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且N2与N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边际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N3处理边际效益水稻平均低于3.1kgkg-1,小麦平均低于2.4kgkg-1。综上所述,无论水稻还是小麦,N2处理既能保证较高物质转运率,又能保证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张均华刘建立张佳宝赵夫涛程亚南王伟鹏
关键词:稻麦轮作氮肥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