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9KYYW10)
- 作品数:8 被引量:165H指数:7
- 相关作者:杜加强张林波舒俭民刘成程郭杨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河上游地区几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比较被引量:27
- 2013年
- 验证参考作物蒸散量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对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黄河上游地区50 a来10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为标准,验证11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计算了各方法与P-M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和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基于辐射的Priestley-Taylor和Makkink方法与P-M方法具有一致性,在黄河上游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Priestley-Taylor方法更适宜于在月尺度上计算整个区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而Makkink方法在高寒地区的生长季的适用性更强。基于温度的Thornthwaite、McCloud、Blaney-Criddle和Holdridge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低估了ET0,主要原因是其无法反映研究区域气温低但辐射强的气候特征。
- 杜加强熊珊珊刘成程郭杨舒俭民张林波
-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黄河上游地区
-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的黄河上游地区生态退化研究被引量:27
- 2012年
- 提出了一种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变化趋势分析相结合识别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区域的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982—2006年的AVHRR NDVI数据及同期16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计算每个像元的降水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趋势,结合NDVI变化辨识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区域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80%处于生态恢复阶段,恢复现象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生态退化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玛多县县城,扎陵湖、鄂陵湖附近和龙羊峡库区周边。该结果与黄河上游地区草地退化的现状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靠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估区域生态退化或生态恢复的方法。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与NDVI变化趋势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避免仅使用降水利用效率可能产生的误判。研究可为黄河上游地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合理规划和调整生态建设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
- 关键词:降水利用效率生态退化黄河上游地区
-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其与传统模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生态足迹模型因其可以定量度量生态可持续发展、计算简单、结论易懂、全球可比等特点,提出之后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应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争论。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以该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1961—2007年的生态足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模型结果可信。该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部分缺陷,在均衡因子选取、土地生态功能假设、CO2吸收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生态系统在生产力上的差异;在时间序列分析方面也更加合理。但该方法本身同时存在着计算方法不完善、对生态系统变化不敏感等问题,如何更紧密地结合生态足迹和净初级生产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
- 关键词:生态足迹净初级生产力生物承载力
- 近50a黄河上游气候变化趋势和干湿界线波动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的气候资料,研究了黄河上游地区多个气候要素的变化,以30 a为时间尺度研究气候变化趋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区域东南部站点呈干暖化趋势,其他站点以湿暖化为主,变湿的趋势不显著,而变暖的趋势普遍且显著;东南部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发展,其他区域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59—1988年、1969—1998年和1979—2008年3个时段呈持续增加趋势,最高气温仅在近30 a呈整体增加趋势;在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共同作用下,1979—2008年年均气温的增幅最大;低海拔站点日照时数持续、显著减少,而高海拔的玛多、达日两站则呈显著增加趋势;相对湿度恰好相反,低海拔站点多呈增加趋势,高海拔站点多呈减少趋势。区域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低海拔地区和后两个时段。采用30 a为时间尺度分析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杜加强郭杨房孝磊刘成程王丽霞沈云张林波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黄河上游
- 基于NPP的黄南州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5
- 2010年
- 利用GLOPEM NPP1981—2000年的数据集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省黄南州4县植被生产力和气候变化趋势,计算了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探讨了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黄南州4县NPP均呈80年代显著增加、90年代波动减少的趋势,总体上尖扎县和同仁县NPP略有减少,泽库县和河南县有所增加;80和90年代,北部气候变化分别呈湿暖化和干暖化,南部则相反。降水量是决定尖扎县NPP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而河南县NPP则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强;河南县降水利用率显著增加,尖扎县、同仁县和泽库县3县略有增加;4—5月降水量对4县NPP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做好春季人工增水是提高植被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在进行植被恢复时,黄南州北部和南部应分别注重增水和保温工作。
-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气温降水量
- 黄河上游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6
- 2012年
-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4种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AOP-M方法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主要集中在生长季的3-10月。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值多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则明显减少,且变化过程不同。气温和风速敏感系数的年内变化分别呈显著的波峰型和波谷型,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呈生长季略有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方面,气温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地区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照时数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导致了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增加,高海拔地区的蒸散发主要受气温、日照时数等能量制约;低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减少主要受日照时数和风速减小、相对湿度提高的影响,水分条件的限制更显著。该研究对于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开展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杜加强舒俭民刘成程王丽霞郭扬张林波
- 关键词:蒸散作物PENMAN-MONTEITH方程黄河上游地区
- 黄河上游不同干湿气候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0
- 2011年
-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变化趋势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对于黄河源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FAO Penman-Monteith的降水蒸散比来描述区域的干湿状况,划分了黄河上游地区的干湿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利用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GLOPEM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集和同期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植被覆盖、植被生产力和气候变化的趋势,探讨了不同干湿气候区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东南部为半湿润气候区,其余为半干旱气候区,干湿气候分界线与450mm降水等值线较接近;1981–2006年区域气候趋于干暖化,尤其是气温的升高趋势明显;半湿润地区NDVI和NPP显著增加,半干旱地区略有增加;半湿润地区的NDVI多与气温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气温是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制约因素;半干旱地区的NDVI则与降水量的正相关性更强,对降水量的变化较为敏感。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与NDVI相似。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部分依赖于研究区域所具备的水热条件,干湿气候划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
-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郭杨
-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降水量气温
- 牡丹江支流河源湿地环境特征与服务功能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生态服务功能是评估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而生态功能的发挥与湿地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当前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牡丹江支流源区哈尔巴岭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特征,确定哈尔巴岭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大气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讨论了湿地环境特征对特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计算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结合湿地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舒俭民杜加强孟晓杰高菊红
-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