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SW-103)

作品数:8 被引量:132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堰铭魏万红曹伊凡王金龙殷宝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东方田鼠
  • 2篇鼠兔
  • 2篇高原鼠兔
  • 2篇高寒草甸
  • 2篇草甸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区
  • 1篇对植
  • 1篇亚种
  • 1篇氧化碳
  • 1篇幼仔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指名亚种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境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量
  • 1篇食性
  • 1篇饲养
  • 1篇饲养条件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3篇张堰铭
  • 2篇殷宝法
  • 2篇王金龙
  • 2篇张美文
  • 2篇曹伊凡
  • 2篇王德华
  • 2篇魏万红
  • 1篇刘全生
  • 1篇迟庆生
  • 1篇郭聪
  • 1篇胡忠军
  • 1篇陈法军
  • 1篇刘季科
  • 1篇戈峰
  • 1篇苏建伟
  • 1篇李波
  • 1篇王广力
  • 1篇王勇
  • 1篇王勇

传媒

  • 5篇兽类学报
  • 1篇Curren...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被引量:31
2004年
2002年4月至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4月下旬和5月为繁殖高峰期,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在4月11日至5月10日、6月11日至7月10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著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同时,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L2、L3、L4。在出生后20天内L1、L2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L4;在从出生50天至80天期间L1的存活率显著高于L2。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在海北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后,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即,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增加繁殖次数,延长繁殖时间。
殷宝法王金龙魏万红张堰铭曹伊凡
关键词:草甸高原鼠兔繁殖特征繁殖策略生境
高原鼠兔种群的性比被引量:13
2004年
The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s(Ochotona curzoniae) population was studied by re-captured method in the region of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April of 2001 to August of 2002.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1∶1 in adult′s sex ratio in whole breeding season,whereas the sex ratio of juvenile had some fluctuations among different age stages. The sex ratio of the second litter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embryo to 60-day-old, but no difference at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litter. We concluded it was caused by conflict between maternal strategy and juvenile′s strateg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ex ratio were found both in adult and juvenile between 2001 and 2002. The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 before and after overwintering did not vary. In summary, we proposed that sex ratio of plateau pika′s population was not influenced by exogenous factors, but some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 may be involved.
王金龙魏万红张堰铭殷宝法曹伊凡
关键词:高原鼠兔种群生态学
用于研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田有害生物影响的田间试验装置——改良的开顶式气室被引量:34
2005年
开顶式气室可精准控制大气CO2(或其它气体成分)的浓度,使之稳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为研究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其它气体成分变化)对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该装置由CO2气源、CO2浓度测控系统和气室3部分组成。气室又包括无色透明玻璃(2.5mm厚)室壁,正八边形的铁框架和中空底座,以及换气扇组成的通风系统4部分。能实现气室内CO2浓度的自动控制。经试验检测,气室内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很均匀,与自然环境十分接近。该气室设计的结构合理,使用性能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大气特定成分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陈法军戈峰苏建伟
关键词:二氧化碳自动系统温度相对湿度
高原鼢鼠挖掘对植物生物量的效应及其反应格局被引量:38
2002年
高原鼢鼠取食洞道处 ,在植物根系受损条件下 ,主要测定各类植物生物量变动的格局。原生植被样区 ,取食洞道回填土壤后 ,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 ,双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降低。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与取食洞道的厚度密切相关。土层厚度 <5cm的取食洞道 ,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 ;土层厚度 >1 0cm ,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变化。高原鼢鼠长期栖息植被退化的斑块地 ,在取食洞道区域 ,单子叶及双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地下啮齿动物对双子叶直根类植物的存活具有负效应 。
张堰铭刘季科
关键词:高原鼢鼠植物生物量觅食高寒草甸
东方田鼠首次在城市为害调查被引量:4
2005年
李波张美文王勇王广力
关键词:东方田鼠城市钩端螺旋体病洞庭湖区SPP
人工饲养条件下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及其幼仔的生长发育被引量:9
2003年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 ,对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和幼仔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鼠全年均可繁殖 ,平均每胎产仔 3 8± 1 5只 ,妊娠期 2 0~ 2 1d ,繁殖间隔期 39 3± 2 6 4d ,雌雄比为 1 48。幼鼠 3日龄耳壳完全直立 ,4日龄开始长下门齿 ,5日龄长上门齿 ,7~ 8日龄睁眼 ,2 0日龄可断奶 ,5 5日龄左右性成熟。 3种生长模型 (Logistic方程、Gompertz方程和VonBertalanffy方程 )对体重、体长、尾和后足的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 ,择优选用VonBertalanffy方程对体重、体长和尾长进行描述 ,选用Logistic方程对后足长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将该鼠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 4个阶段 ,乳鼠阶段 :初生至 10日龄 ;幼鼠阶段 :11日龄至 2 0日龄 ;亚成年阶段 :2 1至 5 5日龄 ;成年阶段 :5 6日龄以后。对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生长、繁殖特性异同亦作了初步分析。
胡忠军王勇郭聪张美文
关键词:人工饲养条件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幼仔生长发育
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的食粪行为被引量:5
2004年
食粪行为广泛存在于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中,是特指动物取食由盲肠内容物所形成的粪便的行为。这些动物具有特殊的结肠分离机制,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的粪便。食粪行为延长了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平均滞留时间;提高了对高纤维食物的消化率;弥补了食物中氨基酸和维生素的缺乏,满足了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动物消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食粪行为的节律性是动物对取食和食粪的风险权衡的结果。食粪行为的发展是与动物草食性的特点紧密相关的,是动物对身体较小、食物质量低和天敌威胁等不利因素适应的结果。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刘全生王德华
关键词: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被引量:8
2005年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日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迟庆生王德华
关键词:布氏田鼠体温调节发育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