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SW-10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SW-103)

作品数:8 被引量:134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堰铭魏万红曹伊凡王金龙殷宝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东方田鼠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区
  • 1篇氧化碳
  • 1篇体温调节
  • 1篇体温调节能力
  • 1篇田间
  • 1篇田鼠
  • 1篇自动系统
  • 1篇为害
  • 1篇为害调查
  • 1篇温度
  • 1篇相对湿度
  • 1篇螺旋体
  • 1篇螺旋体病
  • 1篇聚群
  • 1篇湖区
  • 1篇钩端螺旋体
  • 1篇钩端螺旋体病
  • 1篇二氧化碳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1篇迟庆生
  • 1篇张美文
  • 1篇王德华
  • 1篇陈法军
  • 1篇戈峰
  • 1篇苏建伟
  • 1篇李波
  • 1篇王广力
  • 1篇王勇

传媒

  • 1篇Curren...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用于研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田有害生物影响的田间试验装置——改良的开顶式气室被引量:34
2005年
开顶式气室可精准控制大气CO2(或其它气体成分)的浓度,使之稳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为研究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其它气体成分变化)对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该装置由CO2气源、CO2浓度测控系统和气室3部分组成。气室又包括无色透明玻璃(2.5mm厚)室壁,正八边形的铁框架和中空底座,以及换气扇组成的通风系统4部分。能实现气室内CO2浓度的自动控制。经试验检测,气室内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很均匀,与自然环境十分接近。该气室设计的结构合理,使用性能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大气特定成分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陈法军戈峰苏建伟
关键词:二氧化碳自动系统温度相对湿度
东方田鼠首次在城市为害调查被引量:4
2005年
李波张美文王勇王广力
关键词:东方田鼠城市钩端螺旋体病洞庭湖区SPP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被引量:8
2005年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日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迟庆生王德华
关键词:布氏田鼠体温调节发育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