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71072)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力陈丙年邓阳阳李莉莉邢蕊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理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酸酶
  • 13篇酪氨酸
  • 13篇酪氨酸酶
  • 13篇氨酸
  • 7篇钼酸
  • 7篇磷钼酸
  • 5篇抑制剂
  • 5篇制剂
  • 4篇酸盐
  • 3篇多金属
  • 3篇多金属氧酸盐
  • 3篇金属
  • 3篇酪氨酸酶抑制...
  • 2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发光
  • 2篇杂多酸
  • 2篇食品
  • 2篇吡啶
  • 2篇联吡啶
  • 2篇联吡啶钌

机构

  • 19篇集美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王力
  • 4篇陈丙年
  • 4篇邓阳阳
  • 3篇邢蕊
  • 3篇李莉莉
  • 1篇苏文金
  • 1篇李健
  • 1篇王芳

传媒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2篇分子科学学报
  • 2篇应用化学
  • 1篇食品工业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酸-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的组胺
合成一种磷钼酸-联吡啶钌(PMo_(12)-Ru(bpy)_3~(2+))化合物作为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的光源物质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的组胺。在最优检测条件下:检测电位1.20V,运行高压16kV,分离缓冲液为50mmo...
安冬陈思远王力
关键词:磷钼酸联吡啶钌水产品组胺
文献传递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分离检测牡蛎中的生物胺
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联用,应用于检测储藏于两种不同温度下(0℃及4℃)的牡蛎中腐胺、组胺、酪胺、苯乙胺及亚精胺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牡蛎中的亚精胺及腐胺变化比较显著。当储藏温度为0...
陈思远王力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生物胺
文献传递
Na4(HGly)3PMo11NiO40的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按照文献方法合成并表征了带甘氨酸的Keggin型结构的镍取代磷钼酸(Na4(HGly)3PMo11NiO40,以下简写为Gly-PMo11Ni)[1-2],并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其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邓阳阳王力
关键词:甘氨酸
文献传递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鳀鱼中氧氟沙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针对水产品中氧氟沙星的快速分离分析,建立以Ru(bpy)_3^(2+)为发光源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鳀鱼中氧氟沙星含量的检测。方法针对氧氟沙星的分离检测对各项条件进行优化,并且在最优条件下对氧氟沙星标准品进行检测。结果得到其线性方程为I=134.27c+46.32,线性相关系数r=0.9981(n=5),检出限(S/N=3)为0.08μg/m L。使用该方法,对新鲜鳀鱼样品中的氧氟沙星含量进行分离检测,结合检测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峰高及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分别为0.26%、1.08%,样品中氧氟沙星含量为0.287μg/m L。结论该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样品消耗低、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水产品内氧氟沙星的快速分离检测。
陈思远陈竹秋王力
关键词:三联吡啶钌氧氟沙星
钒取代的Dawson型磷钼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5种钒取代的Dawson型磷钼酸H_7[P_2Mo_(17)VO_(62)]、H_8[P_2Mo_(16)V_2O_(62)]、H_9[P_2Mo_(15)V_3O_(62)]、H_8[P_2Mo_(14)V_4O_(62)H_2]和H_9[P_2Mo_(13)V_5O_(62)H_2](分别简写为P_2Mo_(17)V、P_2Mo_(16)V_2、P_2Mo_(15)V_3、P_2Mo_(14)V_4和P_2Mo_(13)V_5)对蘑菇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效应物P_2Mo_(17)V、P_2Mo_(16)V_2和P_2Mo_(15)V_3能够明显地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0.409、0.386和0.386 mmol/L,且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效应物P_2Mo_(17)V、P_2Mo_(16)V_2和P_2Mo_(15)V_3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_I分别为0.234、0.391和0.249 mmol/L。而效应物P_2Mo_(14)V_4在0~1.0 mmol/L浓度范围内,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无明显抑制作用,效应物P_2Mo_(13)V_5对酪氨酸酶二酚酶表现为激活作用。
李莉莉邓阳阳谢乐芳王力
关键词:酪氨酸酶抑制剂磷钼酸
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17年
按文献方法合成了两种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并对其结构进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以H_6[P_2Mo_(18)O_(62)]和H_8[P_2Mo_(17)Cr(OH_2)O_(61)](简写为P_2Mo_(18)和P_2Mo_(17)Cr)为效应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两种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效应物对蘑菇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_2Mo_(18)和P_2Mo_(17)Cr对酪氨酸酶二酚酶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测定抑制酪氨酸酶活力下降50%的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482±0.009)mmol/L和(0.503±0.011)m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P_2Mo_(18)和P_2Mo_(17)Cr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常数K_I分别为0.212和0.249 mmol/L。其中,综合考虑IC_(50)值和抑制常数,P_2Mo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_2Mo_(17)Cr。
李莉莉陈丙年邓阳阳谢乐芳邢蕊王力
关键词:酪氨酸酶抑制剂多金属氧酸盐
锰取代磷钼酸型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合成和生物学评价
按照文献方法合成并表征了锰取代磷钼酸(Na7PMo11MnO40,简写为PMo11Mn),并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1-3]。结果表明,PMo11Mn对酪氨酸酶有显著地抑制作用,IC50=0.438m...
邢蕊钟惠萍王力
关键词:酪氨酸酶
文献传递
3种Dawson型杂多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合成3种Dawson型杂多酸H_8[P_2Mo_(17)Zn(OH_2)O_(61)]、H_8[P_2Mo_(17)Cu(OH_2)O_(61)]和H_7[P_2Mo_(17)Fe(OH_2)O_(61)](分别简写为P_2Mo_(17)Zn、P_2Mo_(17)Cu和P_2Mo_(17)Fe),并用红外和紫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进而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3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作用(包括抑制效果、抑制机理、抑制类型)。结果表明:P_2Mo_(17)Zn、P_2Mo_(17(Cu和P_2Mo_(17)Fe_3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应的IC_(50)值分别为0.346 2、0.361 5、0.383 1 mmol/L。3种化合物均属于可逆竞争型,抑制常数KI分别为0.106 8、0.068 2、0.057 2 mmol/L。综合比较,3种化合物的抑酶效果依次是P_2Mo_(17)Zn>P_2Mo_(17)Cu>P_2Mo_(17)Fe。
谢乐芳李莉莉陈丙年王力
关键词:酪氨酸酶杂多酸酶动力学
Na_6PMo_(11)FeO_(4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内黑色素合成抑制及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研究了过渡金属取代的Kiggen型结构的杂多酸盐Na_6PMo_(11)FeO_(40)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分析了其对4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Na_6PMo_(11)FeO_(40)对B16细胞的细胞形态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B16细胞的增殖率、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色素合成量的抑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浓度为50~200μmol/L的Na_6PMo_(11)FeO_(40)能显著抑制B16细胞增殖(P<0.05或P<0.01);浓度为200μmol/L的Na_6PMo_(11)FeO_(40)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极显著(P<0.01),IC50为166.5μmol/L;Na_6PMo_(11)FeO_(40)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抗菌作用,且对球菌的抑制效果优于杆菌.实验结果表明,Na_6PMo_(11)FeO_(40)可作为具有防腐抑菌功能的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
邓阳阳陈丙年王芳邢蕊李莉莉谢乐芳王力
关键词:杂多酸盐抗菌活性酪氨酸酶
果蔬褐变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7年
褐变问题是果蔬采后、加工、运输、贮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褐变的影响、机理、抑制褐变的方法、褐变度评价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谢乐芳王力李健苏文金
关键词:褐变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