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502007)

作品数:70 被引量:1,320H指数:23
相关作者:刘国彬戴全厚薛萐余娜张超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0篇黄土丘陵
  • 38篇土壤
  • 37篇丘陵区
  • 37篇黄土丘陵区
  • 17篇植被
  • 16篇侵蚀环境
  • 10篇植被恢复
  • 9篇有机碳
  • 9篇退耕
  • 8篇碳库
  • 8篇土壤侵蚀
  • 8篇群落
  • 8篇撂荒
  • 8篇撂荒地
  • 8篇荒地
  • 7篇退耕撂荒地
  • 7篇物量
  • 6篇养分
  • 6篇生态恢复
  • 6篇碳库管理指数

机构

  • 4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4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贵州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西安理工大学
  • 5篇聊城大学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林学院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商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长沙环境保护...
  • 1篇吉林省水土保...

作者

  • 49篇刘国彬
  • 24篇戴全厚
  • 23篇薛萐
  • 11篇余娜
  • 8篇张健
  • 8篇张超
  • 8篇兰雪
  • 7篇周萍
  • 5篇许明祥
  • 5篇徐学选
  • 5篇侯喜禄
  • 5篇党小虎
  • 5篇刘江华
  • 5篇李小利
  • 4篇翟胜
  • 4篇谢永生
  • 4篇孟庆香
  • 4篇杨勤科
  • 3篇赵护兵
  • 3篇贾松伟

传媒

  • 9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草业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生态经济
  • 2篇核农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0
  • 11篇2009
  • 34篇2008
  • 14篇2007
  • 9篇2006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种群的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群落形成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白羊草群落为对照,选取杠柳、狼牙刺、丁香、虎榛子和柠条5种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计算灌木群落形成变化过程中的土壤养分指数(Soil Nutrient Index,SNI),分析了各养分因子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灌木初期对土壤养分的适应能力大小顺序为:柠条(0.072)>狼牙刺(0.114)>杠柳(0.163)>丁香(0.172)>虎榛子(0.292)。不同植被物种群落土壤SNI值大小顺序为:虎榛子群落(0.979)>狼牙刺群落(0.535)>柠条群落(0.457)>丁香群落(0.341)>杠柳群落(0.333)>白羊草群落(0.145)。从不同灌木群落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土壤养分改善效应来看,各参试群落相对于白羊草群落土壤养分的增幅分别为:虎榛子(4.740倍)、狼牙刺(2.909倍)、柠条(2.661倍)、杠柳(1.169倍)和丁香(1.168倍)。各土壤养分因子间除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和有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土壤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结论】不同灌木种群所需的适宜土壤养分条件和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植被次生演替灌丛阶段的土壤养分明显优于草本阶段,植被次生演替过程土壤养分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戴全厚刘国彬张健张冠华王玉霞张超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灌木群落土壤养分
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关系被引量:12
2009年
对比研究了安塞县不同林龄刺槐林地及撂荒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特征及样地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储水量随林龄增长降低,过熟林的剖面含水率接近凋萎湿度;0-140 cm土层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遵循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撂荒地的规律,而140-500 cm土层则基本与上述规律相反。成过熟刺槐林下植被地上部生物量略高于同期撂荒地,土壤水分与地上部生物量仅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刺槐生长虽然消耗了大量土壤储水,并未降低林地生产力。将刺槐作为先锋树种用于研究区的植被恢复有助于迅速形成植被覆盖,林下植被的健康发育足以保证刺槐衰退后的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刘江华刘国彬陈淑芸
关键词:刺槐土壤水分地上部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被引量:41
2009年
【目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碳变化的重要量化指标,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碳库各组分和恢复年限进行拟合。【结果】营造刺槐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a时TOC、LOC、NLOC和碳库指数(CPI)分别较坡耕地增加271%、174%、467%和271%,其中NLOC增加速率略高于LOC,表明植被恢复增加的土壤碳素绝大多数以非活性形态贮存起来,而为了满足生物生长所必须的活性物质来源,土壤碳库必须维持一定的活度状态来满足碳素的动态转化平衡,碳库管理指数在营造刺槐林初期显著降低,随后先增加后降低,与刺槐林生长特性密切相关;但与天然林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恢复50a时TOC、LOC和NLOC仅为侧柏林的49%、34%和61%。【结论】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干扰,土壤碳库含量偏低,并处于高速低效率物质转化过程中,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水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薛萐刘国彬潘彦平戴全厚张超余娜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碳库管理指数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被引量:39
2009年
提高土壤抗蚀性是防治土壤侵蚀、促进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退耕1a撂荒地作为对照,该研究通过对恢复30a的刺槐、柠条、油松与刺槐-紫穗槐、油松-紫穗槐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抗蚀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以及土壤颗粒间团聚程度显著提高。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平均质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系数等指标计算该区土壤抗蚀性,进行抗蚀性等量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油松(PC16)、刺槐(RP21)、柠条(AK18)、油松-紫穗槐(PA17)和刺槐-紫穗槐(RA20),纯林土壤抗蚀性强于混交林。该区采用油松、刺槐和柠条纯林恢复模式效果要优于油松-紫穗槐和刺槐-紫穗槐混交模式。
薛萐李占斌李鹏刘国彬戴全厚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抗蚀性植被恢复模式
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可持续性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生态恢复不但是自然和技术过程,更重要的是经济过程,生态经济耦合是生态恢复成败及能否持续的关键。综合应用经济学、能值和生态足迹分析工具,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其特征,旨在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00~2005年流域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生产力显著提高并跨越低水平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状况已经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水平。基于能值的生态经济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2~2005年流域环境负载率(ELR)下降,持续性指数(ESI)增加。生态足迹结果显示流域2000年和2005年的生态盈余分别为0.03hm2和0.239hm2,新指标万元产值生态足迹(EFprod)分别为53.5hm2/万$和33.6hm2/万$,生态压力指数(EFPI)分别为0.980和0.838,流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上述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有效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是黄土丘陵区实现生态经济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小虎刘国彬赵晓光
关键词:生态恢复能值生态足迹黄土丘陵区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去向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土壤侵蚀是导致陆地碳库衰减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物理和人为因素对侵蚀区域土壤有机碳迁移蓄积过程的影响,尤其关注了侵蚀过程碳的重新再分配,这一点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循环对碳源/汇贡献及准确评估碳收支的关键。针对土壤有机碳循环的特点,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春霞谢佰承贾松伟
关键词:土壤侵蚀泥沙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被引量:58
2010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的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斜率和截距偏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逐渐富集δD和δ^18O,且δ^18O富集速度高于δD,由D和^18O的蒸发分馏差异所致,可利用各类水体的δD和δ^18O变化情况甄别水体之间的水量转化;土壤水δD和δ^18O剖面在200cm深度处出现低值区,应是降水补给到达该深度且土壤蒸发影响逐渐衰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200cm以下逐渐升高则因为降水补给影响逐渐降低、土壤水本底同位素影响增强所致。由于380~400cm深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因此认为降水-地下水的转化存在,降水补给泉水的滞后期小于35d。而对井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以及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徐学选张北赢田均良
关键词:氢氧同位素黄土丘陵区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物群落恢复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侵蚀环境不同退耕撂荒年限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植物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退耕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演替的推进逐渐增大;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撂荒年限呈正相关,而群落优势度指数与撂荒年限呈负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能极好地反映群落物种丰富度,并能客观表达物种的动态变化,其演变呈升—降—升的趋势,退耕撂荒3、10和25 a左右时为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覆盖度和优势度关系密切,随着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植被结构稳定性呈阶梯式增强,从而为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薛萐李占斌戴全厚李鹏刘国彬翟胜
关键词: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植物群落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多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多年降水的各项特征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该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很大;丰水年数与枯水年数较为接近,但发生连枯的年数大于发生连丰的年数;降水的逐年变化呈现波动,但整体变化趋势为逐年减少。研究区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值普遍偏大,降水线方程为δD=7.5537δ18O+4.6211,与全球和中国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氘盈余雨季前大于西安站和全球水平,而雨季中则小于西安站和全球水平。
张北赢徐学选李慧琴
关键词:降水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猪毛蒿种内、种间竞争被引量:23
2006年
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通常是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前期群落优势种,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猪毛蒿群落通常会向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群落或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群落,或长芒草(Stipabungeana)群落等演替。该文通过河阶地和梁峁阴坡中猪毛蒿生长特征的调查和种内、种间竞争田间试验,从植物竞争角度对猪毛蒿群落的演替机制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1)两类样地中猪毛蒿的生长都趋于小型化,有少数大个体和多数小个体,都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说明两类样地存在竞争,且对猪毛蒿的生长形态具有塑造作用;2)由于单位地上生物量竞争效应排除了立地条件和个体大小的影响,因而比总竞争效应更能说明种对间的相对竞争能力。梁峁阴坡地和一、二级河阶地三种立地条件下,7种测试植物中对猪毛蒿的相对竞争能力以演替后期多年生植物较高,而演替前期一年生植物较低,说明演替后期种对前期种的竞争抑制是演替驱动力之一;3)以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单位重量竞争抑制程度平均值来看,以梁峁阴坡地最大,二级河阶地次之,一级河阶地最小,说明立地条件越差,土壤资源可利用水平越低,竞争越激烈;4)一级河阶地和梁峁阴坡地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的竞争等级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时,植物的竞争等级会发生变化。
杜峰梁宗锁山仑陈小燕
关键词: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异速生长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