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168)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保国齐晓光张鹏渡边邦夫王晓卫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京都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灵长类
  • 2篇金丝猴
  • 2篇非人灵长类
  • 2篇川金丝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社会动力
  • 1篇秦岭川金丝猴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数量
  • 1篇自然保护
  • 1篇九寨沟自然保...
  • 1篇假说
  • 1篇分化

机构

  • 4篇西北大学
  • 2篇陕西省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京都大学
  • 2篇陕西省动物研...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梅西大学
  • 1篇四川省自然资...

作者

  • 4篇李保国
  • 3篇齐晓光
  • 2篇王晓卫
  • 2篇赵海涛
  • 2篇渡边邦夫
  • 2篇张鹏
  • 2篇王程亮
  • 1篇王开锋
  • 1篇李裕冬
  • 1篇纪维红
  • 1篇郭松涛
  • 1篇黎大勇
  • 1篇杨斌
  • 1篇鲁瑞琪
  • 1篇王铭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兽类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性打搅行为是指非人灵长类社群内非交配个体对正在发生性行为个体的干扰行为,该行为在非人灵长类中普遍存在,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36种非灵长类的性打搅行为的报道,探讨性打搅行为的功能和意义。性打搅行为具有更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种间的性打搅的方式不同、同时受到社会结构和婚配制度的影响;在种内受到性别、年龄、等级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川金丝猴性打搅的研究结果,从性打搅的类型、被打搅的反应、性打搅的功能以及相关假说等方面入手,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生殖行为学研究者启发思路,推动本领域的发展。
杨斌王程亮纪维红赵海涛王开锋郭松涛齐晓光李保国
关键词:非人灵长类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被引量:9
2016年
2014年2月至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调查,初步探讨该种群与其他种群在外部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性。采用"V"型路线法调查,发现九寨沟保护区共有川金丝猴4群。然后结合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观察,证实家庭单元19个,全雄群3个,能区分不同个体296只。OMU大小平均为12.7只,其中OMU内的成年个体占38%,青少年个体占53%,幼仔占9%。成年与青少年比例为1∶1.39,成年雌雄的比例为3.84∶1。与秦岭种群的外部形态相比,该种群的成年雄性更为壮大,毛发弯曲程度明显;成年雌性毛发略显灰黑色,金黄色暗淡,大部分个体嘴角长有很小的肉瘤;青少年个体毛色泛白。亦发现九寨沟种群倾向于选择海拔偏高(2400—3550 m)的针叶林带活动。
赵海涛王晓卫黎大勇王程亮熊铁一李裕冬杨青霞鲁瑞琪李保国
关键词:川金丝猴种群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0年
团抱行为作为保持体温与增进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经在非人灵长类中广泛存在,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在各物种间呈现出多样的模式。本研究自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间,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模式进行了1637回次的扫描,结果表明研究群内的个体回避单独休息,倾向于形成团抱,团抱主要发生在2个或3个个体之间,较少形成4个或4个以上个体的团抱;团抱主要由青少年个体和成年雌性组成,成年雄性和携婴雌性多参与小的团抱,青少年猴更频繁地出现在3个个体的团抱中,未携婴雌性在4个和4个以上个体团抱中比例明显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团抱伙伴的选择有各自的偏好,大多数团抱由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发起,但获得较少的团抱;雌性和携婴雌性较少主动发出但获得较多的团抱,这显示出雌性作为团抱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亲和力;此外团抱模式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寒冷期团抱的频率和大小都会增加,并且个体选择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区域团抱以保持体温,春季生育期个体倾向于在树冠层团抱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并且避免婴猴被捕食。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行为是物种在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对山地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进化中以行为模式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策略。
齐晓光王铭张鹏王晓卫渡边邦夫李保国
关键词:秦岭川金丝猴
非人灵长类重层社会中一雄多雌体系的分化被引量:23
2010年
重层社会是指社群内个体通过两个或多层面的纽带关系将彼此维系在一起形成的社会模式,是非人灵长类进化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但仅见于狮尾狒、埃及狒狒和我国的金丝猴中。这些物种虽与其它叶猴类一样以一雄多雌社会单元作为社群的基本单位,但单元间不再具有领域性排斥对方而是相互聚集结合在一起形成大群;这样复杂的社群内个体如何稳定有序地组织在一起,长期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现有对埃及狒狒和狮尾狒社会系统的研究看来,虽然这些物种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社群内个体间的组织模式与社会动力却截然不同。研究重层社会一雄多雌制体系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利用社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具体过程。但对于我国金丝猴重层社会组织机制的了解仍不充分,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现生灵长类重层社会物种在个体扩散机制、雄性替换模式、个体间联盟与繁殖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介绍了母系与非母系一雄多雌社会系统的经纬,综述了各物种维持社会稳定的动力与形成原因。旨在为研究者对我国仰鼻猴属物种社会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研究启发思路,促进我国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并为保护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齐晓光张鹏李保国渡边邦夫
关键词:社会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