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82)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海山张宏芳郑旭程华文剑朱司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省安康市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候模式
  • 4篇环流
  • 4篇大气环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年际
  • 2篇气候态
  • 2篇全球变暖
  • 2篇陆面
  • 2篇陆面过程
  • 2篇变暖
  • 2篇值模拟
  • 1篇东亚大气环流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大气环流
  • 1篇冬季风
  • 1篇冻土
  • 1篇冻土区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蒸发率

机构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8篇陈海山
  • 4篇张宏芳
  • 1篇倪悦
  • 1篇李倩
  • 1篇郭岩
  • 1篇朱月佳
  • 1篇周晶
  • 1篇朱司光
  • 1篇华文剑
  • 1篇郑旭程

传媒

  • 3篇气象科学
  • 2篇Scienc...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otspots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e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cycle to climate change被引量:7
2013年
Due to the shortage of the global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variables,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surfac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s still limited.In this study,the Community Land Model(CLM4.0)with high resolution atmospheric forcing data i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global surface hydrological quantities during the period 1948–2006an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features of these quantiti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t the regional scales.The sensitivities of evaporation and runoff with respect to the dominant climate change factors(e.g.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climate elasticity are introduced.Results show that evaporation has a declining trend with a rate of 0.7 mm per decade,while runoff shows a weak increasing trend of 0.15 mm per decade over the global land surface.Analyses of the hotspot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for evaporation and runoff are similar over many areas in central Asia,Australia,and southern South America,but differ largely in high latitudes.It is also found that,the evaporation hotspots in arid region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Our sensit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hydrological quantities show a rather complicated spatial dependency of response of the water cycle to the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UA WenJianCHEN HaiShanZHU SiGuangSUN ShanLeiYU MiaoZHOU LiMing
关键词:水文循环高纬度地区蒸发率
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评估Ⅰ:气候态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21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气候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尽管各模式模...
张宏芳陈海山
关键词: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全球春、夏陆面热力状况变化特征:NCEP/NCAR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比较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再分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陆地表面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skin temperature,简称LST)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40表层土壤温度(ECMWF-STL1)资料,揭示了两组资料反映的春、夏季陆面热力状况分布特征及变率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套资料的全球春季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均反映出表面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趋势,但在中低纬地区,ECMWF-STL1高于LST,高纬度地区情况相反。夏季,除格陵兰岛外,两套资料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基本相同。2)春季ECMWF-STL1、LST变率类似,均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表面温度变率大的特征。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1变率较LST明显,南部相反。夏季,温度变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非洲中部、欧亚大陆北部及美洲部分地区,其中,南北美洲两套资料温度变率差别较大。3)分析EOF第一模态发现,两套资料均表现出春季欧亚大陆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澳大利亚及南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空间分布型位相正好相反。对于夏季而言,两套资料均反映出欧亚大陆及非洲的一致性变化特征,而其他地区差别较大;4)春季增温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欧亚大陆中高纬,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1升温较明显,南部LST降温较明显。夏季,非洲、欧亚以及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升降温趋势分布相似,但LST升降温幅度均较ECMWF-STL1大。总之,两套资料对热力状况的描述在非洲及欧亚大陆上相似性较大,而在澳大利亚、格陵兰岛及南北美洲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另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热力状况的描述两套资料差别较大。
郑旭程陈海山
关键词:年际变率
NCAR_CLM系列模式对全球近50a陆面状况的模拟及其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6年3h一次、1°×1°空间分辨率的全球陆面驱动数据,利用NCAR系列陆面模式CLM3.0、CLM3.5、CLM4.0,分别对全球近50a的陆面状况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版本模式对全球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感热、潜热和地表径流气候态的模拟结果,揭示了不同版本模式对全球陆面变量模拟的差异及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CLM系列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湿度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定差异。与CLM4.0相比,CLM3.0和CLM3.5模拟的1月、7月的浅层和深层土壤温度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明显的暖偏差。CLM3.0模拟的土壤湿度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湿,而在热带及中纬度地区则以偏干为主,尤其是对热带地区深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存在严重偏干的现象;相比之下,CLM3.5模拟的浅层土壤湿度仅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存在偏湿的现象;二者对深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差异较小。2)CLM系列模式模拟的地表能量通量和地表水文变量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模式对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明显差异主要出现在热带地区,与CLM4.0相比,CLM3.0模拟的潜热(感热)通量总体偏小(大),而CLM3.5模拟的潜热(感热)通量以偏大(小)为主。CLM3.0模拟的地表径流在热带地区明显偏大,CLM3.5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区域径流偏大的问题,但过分低估了上述地区的地表径流。3)模式模拟结果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性特点。总体而言,CLM3.0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湿度和冠层蒸散的季节变化模拟都存在较大偏差,其模拟的土壤湿度明显偏低,而对冠层蒸腾作用在冠层蒸散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估计不足;CLM3.5和CLM4.0对上述结果有了较明显的改进。对于其他陆面因子的季节变化而言,CLM3.0的模拟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而CLM3.5和CLM4.0的模拟结果则更为合理。
朱司光陈海山周晶
关键词:陆面过程数值模拟
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Ⅱ:年际变化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40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21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对东亚地区不同要素的年际变率模拟能力整体偏弱,500 hPa高度场的模拟能力总体优于海平面气压场及850 hPa风场;(2)两大环流系统年际变率的模拟结果评估表明:就相关系数而言,副高强度、面积的模拟能力优于印度低压,多数模式能正确模拟出副高1970s后期增强的趋势;就标准差来看,模式对印度低压、印度低压东伸槽模拟效果相对较好;(3)评估三种季风指数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环流异常指数模拟效果略好,但多数模式都不能模拟出海陆气压差、经向风、环流异常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
张宏芳陈海山
关键词:气候模式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变化
两次暴雨过程模拟对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选取发生在江西和福建境内的两次暴雨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在对暴雨发生前、后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尺度模式WRF V3.3,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陆面过程对两次暴雨过程的可能影响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2012年5月12日江西大暴雨主要受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具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属于大尺度降水为主的暴雨;而2011年8月23日福建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午后,局地下垫面强烈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使低层大气不稳定性增强,触发了此次对流性降水为主的暴雨。通过资料诊断分析,可以判断陆面过程对福建暴雨个例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江西暴雨个例。通过关闭地表通量试验发现,陆面过程对暴雨模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该个例中对流性降水的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发现,两次暴雨过程对陆面参数化方案均较为敏感。江西暴雨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对流降水的模拟上,而福建暴雨则体现在大尺度降水的模拟方面,即福建暴雨对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强于江西暴雨。敏感性产生机制与降水类型关系紧密,大尺度降水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主要来源于不同参数化模拟的中高空对流系统的差异,而对流降水的敏感性则与不同参数化模拟的地表通量的差异有关。通过陆面参数的扰动试验进一步发现,相比于地表粗糙度和最小叶孔阻抗,土壤孔隙度和地表反照率则是影响对流降水对陆面过程敏感的关键因子,这在本质上与地表通量是否受到扰动有关。地表通量较风场而言,受扰动引起变化的空间范围广、时间响应快,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所得结果可为深入理解陆面过程影响暴雨等天气过程和改进数值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海山倪悦苏源
关键词:陆面过程暴雨陆面参数
Recognition of climatic effe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under global warming被引量:10
2013年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are two human activities notably affecting climate change.Wil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during global warming resulting in more pronounced LUCC climatic effects?Considering the interannual forcing of these two factors,the 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4.0)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climatological background to LUCC impacts.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background climate,the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in 1850 and in the present age indicate contrary changes in climate sensitivity through estimations of the radiative forcing associated with LUCC,which are 0.54°C/(W/m2)and 0.26°C/(W/m2),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background climate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impact of LUCC,especially at higher latitudes.In addition,global warming predominantly influences snow-albedo feedback in the mid-latitudes,thus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LUCC,where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ing climate response to LUCC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HUA WenJianCHEN HaiShan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气候效应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2~2001年逐月平均土壤温度资料,通过拉格朗日插值方法得到的0℃等温线深度表征冻土深度,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冬季季节性冻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节性冻土的深度呈现出北深南浅、西厚东薄的空间分布形势,区域性差异显著。1980年以来,研究区内季节性冻土深度由深变浅,南缘线北缩,冻土退化趋势显著。季节性冻土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活动关系密切,强(弱)季风年,冻土南边缘位置偏南(北),其中东部区域冻土南边缘的位置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为敏感。
李倩陈海山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CMIP3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评估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1960—1999年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和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3 of the 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CMIP3)21个气候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的模式结果,从气候态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评估了CMIP3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850 hPa纬向风、经向风和500 hPa高度场气候态的模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但均能较好模拟出上述要素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而言,模式对500 hPa高度场气候态的模拟效果最好,而对850 hPa经向风的模拟效果较差。(2)模式基本上能抓住近40年来东亚地区冬季500 hPa高度场的主要变化特征,但基本上不能模拟出冬季海平面气压、850 hPa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变化特征。此外,模式对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特征几乎没有模拟能力。
郭岩陈海山张宏芳朱月佳
关键词:冬季大气环流数值模拟
21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模拟的评估Ⅰ:气候态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0 a再分析资料(ERA40),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21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气候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尽管各模式模拟性能差异较大,但模式对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SLP)、850 hPa风场及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气候态均有较好模拟;整体来说,500 hPa位势高度场模拟效果最好,SLP场模拟相对较差;(2)SLP在高原上模拟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模式能较好模拟850 hPa纬向、经向风场的基本特征;500 hPa位势高度场各模式模拟偏差一致性的区域性差异不明显;(3)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两大环流系统模拟整体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拟明显偏弱。
张宏芳陈海山
关键词:气候模式大气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