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ZZ012)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9H指数:6
- 相关作者:曹爱军方晓彤王杉李国璋倪鹏飞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论公共服务的“合作治理”被引量:6
- 2016年
-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它以"民主公民权"为核心价值,要求政府在保障国民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所作为。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公共需要,政府的权威型供给已力所不逮且愈益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因应这一局势,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合作治理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提供"的适度分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而且可以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形成开放的民主协商平台,通过公共议程整合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
- 曹爱军
- 关键词:公共服务
- 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被引量:1
- 2017年
-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制度环境、进行制度创新。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强化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民营经济融资难题;营造文化氛围,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 方晓彤
-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制度环境
- “社会组织”的作用阐释:一个宏观分析框架
- 2014年
- 社会组织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联系的,既是社会全面转型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新时期,社会组织的有序、规范发展,构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推手"和"力量"。因此,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全面发展的视野,探究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有助于恰当地将其导入并整合到制度框架中,重构"五个建设"的组织体系。
- 曹爱军
-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转型
- 包容性发展:战略要义与政策路径被引量:2
- 2016年
- 中国现代化是在积贫积弱的历史场景下开启的,面临着国家建构和国家建设的双重任务。出于积累国家实力的执政诉求,中国政府理性选择了非均衡发展道路。在一定意义上,非均衡发展只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当它创造出国家走向均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时,就应适时引导国家走向公正协调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创造和实践,表明国家正走向"包容性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在"五个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关注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建设",实现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构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 曹爱军
-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非均衡发展社会公平
- 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弱”与“滞后”——以甘肃省为例被引量:4
- 2012年
-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以甘肃为例,审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公""私"文化发展不对称、公共文化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等问题。从体制层面来考察,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偏移"。为此,应当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逐步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 曹爱军
- 关键词:公共文化结构失衡
-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与实践被引量:6
- 2017年
-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全局。伴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实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种创新性的建设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市场驱动等模式。这些实践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应理性地评估每种模式的价值,实现多元动力的有效组合,再造一种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复合型文化发展模式。
- 方晓彤
-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 经济社会转型中民族问题的治理逻辑
- 2016年
-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必然与特定的时空场域相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区域梯度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构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影响到多民族社会利益格局,诱发形成了当下的民族社会问题。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构紧张,需要提供整合型的解决方案:一是推动国家治理战略的转型,推动现代化走向公正协调的发展道路;二是调整民族问题的治理思路,发挥民族政策、地区发展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功能协同;三是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适度开放民族事务治理边界,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 曹爱军
- 关键词:经济社会转型
- 论社会组织的三重困境
- 2017年
- 在三元结构理论的框架中,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具有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行动逻辑。作为一种自组织力量,社会组织的合法存在建立在自主性、志愿性、责任性的基础之上。然而,独特的组织特性和存在样式使其容易陷入自主性悖论、志愿失灵和责任模糊引发的困境中。我国社会组织特殊的成长路径和制度环境,使其容易"锁闭"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中,从而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内在困境。理性认识社会组织的内在困境,有助于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以达到社会组织的自主治理。
- 方晓彤
- 关键词:社会组织志愿失灵
- 中国社会组织:历史进程、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向被引量:5
- 2017年
- 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全面转轨,为统合型的社会结构的松动、社会自治空间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条件,作为政府与企业的中间地带的社会组织获得了发展空间并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受体制环境和发展路径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呈现出明显的本土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介入社会事务的方式和领域。随着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组织在官民互动、协同治理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提升,这使得社会组织规模得以扩大,服务类、社区型和网络型等形态的社会组织会得到更快发展。
- 方晓彤
-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网络社团
-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域——以“五个建设”为视野
- 2013年
-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全面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中国社会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活力。活跃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组织,正在以它们独有的方式推动着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五个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重新建构我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以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 曹爱军
-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