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18)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廖建华许炯心阎云霞李丹勋王兴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侵蚀产沙
  • 3篇产沙
  • 2篇水流
  • 2篇空间分异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含沙
  • 2篇含沙水流
  • 2篇高含沙
  • 2篇高含沙水流
  • 2篇长江
  • 1篇多沙粗沙区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沙区
  • 1篇时空分异
  • 1篇区域分异
  • 1篇长江流域
  • 1篇长江上游
  • 1篇粗沙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许炯心
  • 3篇廖建华
  • 2篇王兴奎
  • 2篇李丹勋
  • 2篇闫云霞
  • 2篇阎云霞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与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论文研究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空间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高发区、侵蚀产沙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带状区域中包括三个高峰区;黄土高原降雨量、NDVI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方向与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延伸方向平行,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基本位于200~600m降雨量及NDVI值为0.15—0.25范围内,当降雨量达到400mm及NDVI为0.17时侵蚀产沙达到峰值,而当降雨量为400mm及NDVI为0.2时,高含沙水流达到峰值;影响因素对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发生的作用规律的一致性,决定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与高含沙水流分布的相似性,而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对影响因素响应程度的差异,是两者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廖建华李丹勋王兴奎许炯心阎云霞
关键词: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黄土高原
黄河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异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异的分析,表明自北而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同时受到降雨集中度、泥沙来源以及站点控制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区域内,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随降雨集中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流域内风沙区所占面积的增大而减小,随流域内黄土区所占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下垫面一致的黄土区,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随站点面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以佳芦河为界,比较分析了佳芦河以北和以南(包括佳芦河)两区域产沙模数与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个区域产沙模数都随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发生相同频率的高含沙水流时,北部区域对应的产沙模数要明显高于南部区域。这种差异同时受到区域泥沙来源及流量差异的影响。
闫云霞许炯心
关键词: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
长江上游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异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以GIMMS/NDVI为基础,结合气候与人类活动数据,研究了1982~2003年间长江上游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近22年来,长江上游春季、夏季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以春季最显著;秋季、冬季植被覆盖呈降低趋势,以秋季降低最显著.春季、夏季降雨与气温的同步增加,致使植被覆盖增加;秋季降雨减少,以及气温的增加导致植被覆盖降低;另外,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是春季、夏季植被覆盖增加,秋季、冬季植被覆盖减少的重要原因.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DVI增加的区域在空间上大致呈现低纬度向高纬度转移的趋势.春季、夏季所有植被类型的NDVI均有增加趋势;而秋季所有植被类型的NDVI均降低;冬季植被除针叶林的NDVI略有增长外,其余植被类型的NDVI均降低.
廖建华李丹勋王兴奎阎云霞
关键词:植被覆盖时空分异
长江流域侵蚀产沙尺度效应的区域分异被引量:5
2011年
以长江流域水文站点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基于一定的分区原则,将整个长江流域分成了8个区域,对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可以概括为三类: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或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区域,岷江主体区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的,包括嘉陵江主体区域和汉江流域;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或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的,包括长江上游干流沿岸的非泥石流区域和乌江流域。不同流域尺度效应的差异主要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基于各分区校正方程,将所有站点进行了标准面积为100 km2,1 000 km2,10 000 km2的尺度校正,结果表明,当校正面积为100 km2,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主要是岷江流域,其次是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校正面积为1 000 km2和10 000 km2,产沙模数图变化不显著,但明显区别于校正面积为100km2下的产沙模数图。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主要是嘉陵江流域,其次是长江上游干流沿岸的部分区域和汉江流域的部分区域。不同校正面积下产沙模数图的变化,显示了不同流域侵蚀来源的差异。
闫云霞许炯心Marwan Hasson廖建华
关键词:长江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