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117200)

作品数:32 被引量:356H指数:10
相关作者:贾继增周荣华任正隆张磊赵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小麦
  • 13篇基因
  • 5篇克隆
  • 3篇蛋白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定位
  • 3篇胁迫
  • 3篇抗条锈
  • 3篇基因克隆
  • 2篇蛋白基因
  • 2篇等位
  • 2篇锈病
  • 2篇羊草
  • 2篇山羊草
  • 2篇水稻
  • 2篇条锈病
  • 2篇拟南芥
  • 2篇普通小麦
  • 2篇热激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石家庄市农林...

作者

  • 12篇贾继增
  • 8篇周荣华
  • 3篇姚琴
  • 3篇任正隆
  • 3篇赵军
  • 3篇张磊
  • 2篇吕超
  • 2篇李滨
  • 2篇张增艳
  • 2篇许如根
  • 2篇霍纳新
  • 2篇李孟军
  • 2篇赵永亮
  • 2篇孔秀英
  • 2篇巩振辉
  • 2篇张宝石
  • 2篇辛志勇
  • 2篇童依平
  • 2篇赵光耀
  • 2篇徐世昌

传媒

  • 8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遗传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Cell R...
  • 1篇Agricu...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Journa...
  • 1篇The Cr...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Am3/莱州953近等基因导入系赤霉病抗性鉴定被引量:4
2012年
以258份用四倍体小麦PS5与粗山羊草Ae38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品种莱州953为轮回亲本构建的BC4F3和BC4F5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为材料,对其小麦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与评价,为普通小麦近缘野生种质资源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46个BC4F3材料中,大部分表现为中感到感,共116份,37份材料抗性好于或接近Am3,参试材料的病穗率、感病指数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112个BC4F5材料中,31份材料抗性好于或接近Am3,参试材料的病穗率、感病指数与小穗密度呈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BC4F3和BC4F5导入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平均表现好于莱州953,其平均感病指数分别比莱州953降低41.3%、38.7%,可能是由于供体亲本Am3中抗性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导入系的抗性。
吕超姚琴周荣华许如根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近等基因系
小麦重组自交系成株抗条锈性QTL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小麦重组自交系内乡188/偃展1号为材料,在连续两年田间充分发病的情况下,分别用病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和反应型(Infection Type,IT)2种病情指标,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成株抗条锈性的加性QTL、上位性互作及其分别与环境的互作效应(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QE)。【结果】两年共检测到9个加性抗性QTL,其中使用AUDPC和IT共检测到2个相同的QTL;9个QTL中,5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还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的QTL,其中2对具有环境互作效应。采用AUDPC数据,检测到的QTL能够解释表型的62.05%,其中主要为加性效应(44.32%)和上位性互作效应(17.73%),环境互作很小(0.42%)。采用IT数据,总共检测到的QTL解释了表型变异的37.53%,其中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23.94%和10.51%,与环境互作解释了3.08%。【结论】内乡188的抗条锈性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在感病亲本偃展1号中也存在抗性QTL;位于3B和6D染色体上的QTL为2个新的成株期抗性条锈位点;非抗性位点间存在上位性互作效应。
姚琴宋彦霞周荣华傅体华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
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基因(TaCKX2)的克隆及其遗传作图被引量:6
2007年
细胞分裂素几乎参与调控了植物生活周期中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CKX)是降解细胞分裂素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结合文库筛选的方法,分离得到普通小麦的TaCKX2基因(与水稻OsCKX11直向同源),针对基因序列开发出SSR标记TaCKX2-SSR,使用缺体-四体和RILs群体将TaCKX2定位于7B、7D染色体。分离得到的TaCKX2基因及其作图信息将为今后进行小麦CKX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张磊张宝石周荣华高丽峰赵光耀宋彦霞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基因克隆染色体定位
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被引量:25
2004年
选取我国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 2 4份 ,应用形态学、等位酶和微卫星 (SSR)标记 ,分析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表明 3种方法在鉴别品种的遗传差异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态性状和SSR标记均能有效地鉴别 2 4份衍生品种 ,而等位酶仅能鉴别其中 17份。从形态学性状看 ,以香药糯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最大 ,SSR分析以香药糯、珍珠矮 11和辐陆选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 ,而等位酶分析 ,则以团结 1号与其他品种的差异最大。三类标记的遗传距离间虽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相关系数较小 (0 .2 17~ 0 .4 94 ) ,其中 ,形态学性状与SSR标记间相关极显著 (r =0 .4 94 ,P =0 0 0 2 ) ,等位酶与其他两类标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系统选育和辐射选育的品种与亲本间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余汉勇魏兴华王一平袁筱萍汤圣祥
关键词:水稻形态学等位酶微卫星标记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稻米蛋白质含量被引量:56
2006年
以稻谷、米粒、米粉3种形态的样品,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和偏最小二阶乘法(PLS),建立了6个稻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93、0.971和0.987,校正标准差(RMSEC)分别为0.507、0.259和0.183;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R2C分别为0.897、0.984和0.986,RMSEC分别为0.4970、.186和0.190。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865、0.962和0.984,内部验证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557、0.290和0.205;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的模型RCV2分别为0.845、0.951和0.979,RMSECV分别为0.5940、.316和0.233。模型外部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模型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V2)分别为0.683、0.801和0.939,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V)为0.962、0.799和0.434;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的模型RV2分别为0.673、0.921和0.959,RMSEV为0.976、0.513和0.344。用米粉建立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准确性最高,米粒次之,基于稻谷的预测模型准确性相对较低;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分析方法一致性较好,且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在水稻优质育种和稻米品质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毕京翠张文伟肖应辉王海莲江玲刘玲珑万向元翟虎渠万建民
关键词:水稻蛋白含量近红外光谱技术
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the High-affinity Nitrate Transport System in Rice Roots被引量:19
2008年
Rice has a preference for uptake of ammonium over nitrate and can use ammonium-N efficiently. Consequently, transporters mediating ammonium uptake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ut nitrate transporters have been largely ignored. Recently, some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rice also has high capacity to acquire nitrate from growth medium, so understanding the nitrate transport system in rice roo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N use efficiency in rice.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four putative NRT2 and two putative NAR2 genes that encode components of the high-affinity nitrate transport system (HATS) in the rice (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cv. Nipponbare) genome. OsNRT2.1 and OsNRT2.2 share an Identical coding region sequence, and their deduced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from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The two NAR2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from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as well. However, OsNRT2.3 and OsNRT2.4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Arabidopsis NRT2 proteins. Relativ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s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six genes were rapidly upregulated and then downrsgulated in the roots of N-starved rice plants after they were re-supplied with 0.2 mM nitrate, but the response to nitrate differed among gene members. The results from phylogenetic tree, 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implied the divergent roles fo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rice NRT2 and NAR2 families. High-affinity nitrate influx rates associated with nitrate induction in rice roo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were found to be regulated by external pH. Compared with the nitrate influx rates at pH 6.5, alkaline pH (pH 8.0) inhibited nitrate influx, and acidic pH (pH 5.0) enhanced the nitrate influx in 1 h nitrate induced roots, bu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at in 4 to 8 h nitrate induced roots.
Chao CaiJun-Yi WangYong-Guan ZhuQi-Rong ShenBin LiYi-Ping TongZhen-Sheng Li
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的克隆与细胞定位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从野生型拟南芥总RNA中,扩增获得了849 bp的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cDNA片段,经过测序,结果与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将该片段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cDNA重组,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CHF3上,经PCR与酶切检测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正确。按照Clough等的方法转化拟南芥,经Kanamycin筛选和PCR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植株幼苗的根部。【结果】在正常条件下,融合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结论】在正常条件下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细胞质中表达。
晁旭巩振辉逯明辉马超李大伟赵军孟长军
关键词: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绿色荧光蛋白
一粒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的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一粒小麦是普通小麦抗性改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24份一粒小麦分别进行了白粉病和条锈病混合菌种苗期接种鉴定,进一步分别用一套白粉病菌菌株(15个)对2份乌拉尔图小麦和条锈病菌小种(21个)对1份栽培一粒小麦进行接种鉴定,其中乌拉尔图小麦UR206能抵抗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UR204除对白粉菌菌株E11感病外,对其余菌株表现抗性;栽培一粒小麦MO205对不同条锈菌小种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反应,研究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6、UR204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含有与已知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对乌拉尔图小麦UR204、UR206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进行抗白粉和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4和UR206分别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栽培一粒小麦MO205含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邱永春周荣华孔秀英徐世昌张书绅孙晓丽贾继增
关键词:基因分析
氮磷亏缺对小麦TaIPS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解小麦高效利用土壤磷的分子机理和实现对小麦缺磷的分子诊断,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小偃54为材料,克隆了5个受缺磷诱导的IPS基因,同源比较结果显示,小麦IPS基因属于典型的受缺磷条件特异诱导的TPSI1/MT4小基因家族.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与全营养处理对照相比,3叶期小麦幼苗经过缺氮、缺磷和氮磷同时缺乏处理8d后,缺磷显著增加了根系中3个TaIPS1(TaIPS1.1、TaIPS1.2和TaIPS1.3)基因和地上部TaIPS1.1基因的表达,中度上调了根系中2个TaIPS2基因(TaIPS2.1和TaIPS2.2)的表达,轻度上调了地上部TaIPS1.2和2个TaIPS2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5个基因在根系和地上部对缺磷的响应,认为TaIPS1.1是一个较理想的用于诊断小麦植株磷素丰缺的基因.缺氮不仅降低了3个TaIPS1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并抑制了IPS基因对缺磷的响应.这一研究结果预示了TaIPS基因对低磷胁迫的响应依赖于植株体内的氮素营养状况.
李彦龙童依平李滨赵惠贤张学勇李振声
关键词:缺氮缺磷小麦
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基因(TaCKX5)的克隆及其染色体定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克隆小麦的TaCKX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TaCKX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小麦CKX基因以及利用该基因进行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BAC文库筛选的方法克隆基因,通过小麦缺体-四体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分离得到TaCKX5基因的gDNA和cDNA序列。分析表明,TaCKX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596bp,编码531个氨基酸,含有CKX基因家族典型的功能位点FAD-binding domain,预测属于分泌蛋白,并具有糖基化位点。使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将TaCKX5定位于小麦第三同源群。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KX基因在植物中较为保守,禾谷类作物中直向同源的CKX基因很可能具有相似的特性与功能。【结论】分离获得了普通小麦TaCKX5基因全长,TaCKX5分布于小麦染色体3A、3B、3D上,与水稻OsCKX5基因直向同源。
张磊张宝石周荣华孔秀英高丽峰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基因克隆染色体定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