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YW-09-07)

作品数:54 被引量:691H指数:15
相关作者:郝明德谢永生和文祥王旭东张义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16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土壤
  • 10篇生态
  • 8篇黄土高原
  • 8篇沟壑
  • 7篇土壤酶
  • 7篇主成分
  • 7篇主成分分析
  • 7篇肥力
  • 5篇施肥
  • 5篇农业
  • 4篇信息系统
  • 4篇养分
  • 4篇生态经济
  • 4篇水分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农业生态
  • 4篇培肥
  • 4篇苹果
  • 4篇黄土高原沟壑...

机构

  • 50篇西北农林科技...
  • 3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宝鸡市辛家山...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省农机局

作者

  • 23篇郝明德
  • 17篇谢永生
  • 10篇和文祥
  • 9篇张义
  • 9篇王旭东
  • 7篇张应龙
  • 6篇谭向平
  • 6篇张青峰
  • 5篇张晓萍
  • 5篇李晓
  • 5篇王继军
  • 4篇张建军
  • 4篇孔龙
  • 4篇江青龙
  • 3篇姜志德
  • 3篇鞠艳
  • 3篇摄晓燕
  • 3篇王力
  • 3篇李文卓
  • 3篇王改玲

传媒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系统工程理论...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2篇2012
  • 15篇2011
  • 20篇2010
  • 6篇200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沟壑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稳定性及成本效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种粮收入是黄土沟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揭示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及其稳定性,选取黄土沟壑区长武县王东沟流域的3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粮过程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与产出状况进行了为期10a的跟踪调查,并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生产稳定性最高,其土地产出率变异系数为14.2%;玉米次之,其土地产出率变异系数为17.2%;小麦的土地产出率年际变化较大,其生产稳定性最低。1999—2008年间,3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及生产成本均呈上升趋势。从而得出,在黄土沟壑区,种植玉米的经济利润最高,大豆次之,小麦最低。据此提出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控力度及种粮补贴力度,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收入,促进粮食稳定生产,保证区域粮食安全。
张应龙谢永生李晓江青龙张义
关键词:粮食作物黄土沟壑区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演变的驱动力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进一步研究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利用吴起县统计年鉴(1990年、1999-2006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经济发展因素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为72.8499%),人口压力驱动因子次之(贡献率为11.5695%),而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的基础(贡献率为8.1681%)。针对目前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内在驱动机制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链等措施来保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
苏鑫王继军
关键词:驱动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主成分分析法
长武县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评价长武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WRCC),为县域WRCC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单位GDP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单位耕地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灌溉率等7项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到WRCC的相对隶属度和影响因子贡献率;在考虑主观权重条件下,基于互补理论的二元对比方法确定主观权重,通过级别特征值计算得到长武县北塬区、河川区、南塬区3个区域的WRCC级别。【结果】长武县南塬区的WRCC级别从高水平向低水平过渡,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情况协调较好;北塬区和河川区的WRCC均处于低水平,水资源利用已达到其最大承载能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基于模糊识别理论的WRCC模糊评价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长武县WRCC的状况,也可用于其他县域WRCC的评价。
张青峰王力李燐楷张宽平
关键词:隶属函数水资源承载力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0
2011年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2%和11.7%,而干旱年份增产率高达85.0%和97.6%,表现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越长、越是干旱,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越显著。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和土壤贮水量,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不利于有效磷含量的提高。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传统耕作降低6.8和6.3 mg/kg,降低了56.1%和51.9%,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王改玲郝明德许继光洪坚平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产量
黄土高原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27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与3种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反距离权重法(IDW),对研究区2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栅格化,并选用8个气象站点对栅格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检验站点月平均温度的模拟中,直接插值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大于1.0℃,而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的MAE值分别为0.485t0.776和0.242~0.509℃,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明显优于直接插值法,而趋势面分析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法更优;但在检验站点月平均降水量的模拟中,3种栅格化方法在模拟精度上并无明显差别。3种宏观地理因子中,海拔高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而纬度则对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结论】将宏观地理因子作为参数纳人到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尺度范围内温度的模拟精度,并且趋势面分析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法更具有优势;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在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沈红刘文兆张勋昌
关键词:黄土高原温度降水量栅格化
基于GIS与RS小流域空间数据挖掘被引量:4
2010年
针对小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复杂多样,且难以管理等问题,选取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与RS技术,利用1∶10000比例尺、5 m分辨率的DEM与空间分辨率为0.61 m的Quickbird影像,对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等多种流域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并结合二者建立了小流域三维空间模型,同时创建了空间数据库对其进行统一高效管理。结果表明:GIS与RS技术能够为小流域数据空间获取,流域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高效的技术手段。
江青龙谢永生张应龙赵婷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空间数据库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徐金鹏张晓萍张建军夏燕孙艳萍陈凤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农业经济脉冲响应函数
培肥对陇县烟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培肥后影响土壤C、N、P等物质循环的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尤以有机肥+化肥和有机肥处理效果最明显,可见有机肥在烟田土壤培肥中占据重要地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大多数化学性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反映出土壤酶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烟草的农艺性状、脱氢酶与烟草品质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培肥后土壤酶活性与烟草长势等的变化规律一致;构建的总体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烟草农艺性状和品质呈较好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总体酶活性可表征烟田土壤肥力水平高低。
许静刘海轮和文祥王旭东刘建军邓小成
关键词:烟田土壤酶有机肥
黄土塬面果园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被引量:25
2010年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种植果树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应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属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果园中各养分变异较大的是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异系数最小。与当地农田土壤养分相比,果园土壤养分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总体上看,不同种植年限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果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种植年限二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0.0011x2+0.0419x+0.2078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果树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但当果树种植年限超过19年时果园土壤肥力开始衰退,果园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冉伟
关键词:果园土壤养分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建军陈凤娟白建勤张晓萍雷泳南刘二佳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耕地空间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