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3601) 作品数:54 被引量:465 H指数:11 相关作者: 杨宇明 李昊民 王娟 喻庆国 董跃宇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同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若尔盖高原退化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种间相关性沿排水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24 2012年 植物多样性与种间相关性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以若尔盖高原排水干扰下不同退化阶段的沼泽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Spearman秩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沼泽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相关性的变化及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排水梯度,从相对原生沼泽至极度退化沼泽,不同植物种群均有其特定的生态分布范围;群落总种数、样方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Whittaker指数均单调增加;植物种间相关强度增加;正相关种对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极重度和极度退化阶段的较高,相对原生沼泽和轻度退化阶段的较低,负相关种对比例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与正负相关种对比例均具有显著线性关系(p<0.05),Whittaker指数均无显著关系(p>0.05)。人为排水作用通过提高群落生境异质性,促进正相关种对的共存,增加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 韩大勇 杨永兴 杨杨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若尔盖高原 基于Markov模型的碧塔海流域景观动态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碧塔海流域1955—2011年间5个变化阶段的航拍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类型图,并通过叠图分析统计获取了所有景观类型在5个变化阶段的面积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验证了Markov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各变化阶段变化模式的同一性,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同本底预测,分析了研究区各变化阶段景观变化的主要趋势;引入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和景观类型保留率,进一步细化变化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演替是碧塔海流域整个研究时期景观变化的主要过程,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人为干扰显著加强,有必要进行较小尺度上的更细致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保护措施。 董跃宇 喻庆国 刘朝蓬 余红忠 赵建林关键词:景观动态 MARKOV模型 转移矩阵 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评价研究 被引量:9 2012年 以1974、1994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权重排序选取核心景观指数,研究了滇西北纳帕海湿地近3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并以其为评价指标就景观层次上湿地环境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基质景观改变,1974、1994年为湿地类型,2000年成为非湿地类型,以草甸景观占主导地位;(2)景观格局变化明显,1974~1994年景观呈分离、破碎、形状复杂的格局,多样性略有增加,2000年呈现紧密结合、破碎化略有降低、形状简单的格局,多样性大幅降低;(3)定量评价表明,1974年为Ⅱ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1994年与2000年同为Ⅳ级,湿地环境质量较差,在景观层次上体现出湿地退化的特征。 李宁云 田昆 杨宇明 袁华关键词:景观变化 替代指标在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而替代指标的应用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的概念,分析了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广泛存在的相关性,总结了大尺度上兽类、鸟类、维管束植物物种数的经验比例(1∶5∶50)。对目前可供使用的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将其划分为生物类替代指标(包括指示类群、功能类群和珍稀濒危类群)和生境类替代指标(包括环境因子、景观格局和自然圣境)。对不同指标的替代机理、有效性、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归纳,探讨了增强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应用有效性和评价精度的主要途径。研究可为保护地规划、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开展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以及环境评价制度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完善提供参考。 李昊民 罗咏梅 王四海 杨宇明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有效性 A Study on Alien Invasive Plants from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Species Niche and Material/Energy Flow 被引量:3 2011年 [Objective]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mechanism about how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spread.[Method]Species niche and material/energy flow were used as basic research indicators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alien plants invasion.[Result]Most of the invasive plants have not been explicitly defined and their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s not brought forward.[Conclusion]Overrun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depends on whether the niche of a species could be continuously met at spatial level.Based on this 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proposed an assumption to establish a cylinder-network model and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陈剑 喻庆国 杨宇明剑湖湿地湖滨带5种植物群落类型氮和磷根际效应 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对剑湖湿地湖滨带茭草(Zizania latifoli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禾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蓼茭混交5种植物群落类型对氮、磷的根际效应进行研究,并从植物生物量、植物富集量、根际土壤有效氮磷和pH值变化对根际效应的影响,揭示不同种类湿地植物对氮磷净化效率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5种植物群落的根际土壤氮、磷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其中茭草根际氮、磷增加最大,根际效应最为明显,茭草对氮磷的富集作用最强。植物对氮、磷根际效应大小顺序依次为茭草>蓼>蒿>禾草;植物根际土壤pH值和植株对氮磷的需求大小都是根际出现氮、磷累积的原因。 刘绍雄 王明月 杨宇明 熊智 王金华 缪福俊 张敬宜 王娟关键词:湖滨带 氮 磷 根际效应 云南高原典型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48 2011年 森林枯落物具有重要生态水文功能,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云南高原湖泊纳帕海流域3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Suk.)次之,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最小,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表现出和枯落物储量相同的顺序;不论是储量、最大持水量还是有效拦蓄量,各林分枯落物都表现出半分层大于未分解层。3种林下枯落物在0~2 h内吸水较快,在10 h后吸水速明显减缓,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用幂函数方程对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结果显示相关系数都较高。 周祥 赵一鹤 张洪江 王雄宾关键词:枯落物 持水量 吸水速率 高等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2年 氮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营养元素,但外源无机氮必须经氮同化转化为有机氮才能为植物所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参与氮同化过程的关键酶,本文从GS种类、功能、理化和分子生物学性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介绍了其研究进展。 于瑶 张汉尧 杜建伟关键词:基因工程 上海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实生苗扩散格局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上海崇明东滩存在互花米草-光滩(S-M)和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光滩(S-S-M)两种扩散前沿。通过设置固定样带和定位监测,对互花米草实生苗在不同前沿的扩散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实生苗5月开始在前沿扩散并定居,在S-M前沿定居的密度和距离显著高于S-S-M前沿;定居后的实生苗存活率较高,在S-M前沿实生苗存活率为80.6%~86.7%,S-S-M前沿则为80.0%~84.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实生苗能快速分蘖形成扩散斑块,其分蘖数分别为(30±4)~(40±5)株/年(S-M前沿)和(34±6)~(37±11)株/年(S-S-M前沿)。经过1个生长季,互花米草在S-M前沿向光滩扩散距离达(23.4±3.2)m,而在S-S-M前沿仅形成零星斑块,扩散效率显著低于S-M前沿。S-S-M前沿的本地种海三棱藨草对互花米草实生苗扩散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肖德荣 田昆关键词:互花米草 实生苗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最高,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是灌木层最高。巨尾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母质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腐殖质层速效钾含量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淀积层速效钾含量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水解氮与灌木层及草本层以Simpson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极显著相关;母质层土壤各因子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巨尾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赵一鹤 张静美 杨宇明 李昊民关键词:巨尾桉 林下植物 多样性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