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4BA520A02)
- 作品数:26 被引量:578H指数:17
- 相关作者:曹凑贵汪金平展茗袁伟玲李成芳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被引量:16
- 2008年
-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单株理论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92、0.57864、0.58591和0.62008,而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呈较弱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 程建平曹凑贵潘圣刚袁伟玲王建漳郑传举
- 关键词:灌溉方式水稻产量性状通径分析
- 稻鸭复合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温室效应被引量:29
- 2009年
- 利用密闭箱技术和碱液吸收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土壤CH4、N2O和CO2的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结果表明:①在水稻生长期间,CH4分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出现2个排放高峰,平均排放通量养鸭处理为(7.68±0.74)mg·m-·2h-1,常规淹水稻田(对照)为(9.53±0.40)mg·m-·2h-1;N2O排放通量呈现出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的趋势,平均排放通量养鸭处理为(0.092±0.073)mg·m-2·h-1,对照为(0.082±0.074)mg·m-2·h-1;而CO2的排放则在分蘖期和成熟期田面水逐渐落干后呈现2个排放峰,养鸭处理和对照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21.20±4.21)mg·m-2·h-1和(107.53±3.92)mg·m-2·h-1.②稻田养鸭显著地降低了CH4的排放,水稻整个生育期间排放量为18.41g·m-2,比对照减少19.3%;而显著地提高了N2O的排放,整个生育期间排放量为0.2g·m-2,比对照增加了10%;养鸭稻田土壤CO2的总排放量为273.66g·m-2,对照为245.73g·m-2,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③CH4是引起稻田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的主体,其贡献率在60%左右,相对于常规稻作,稻田养鸭能有效降低甲烷的温室效应,使其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显著降低,说明在中国南部稻鸭共作是一个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
- 展茗曹凑贵汪金平李成芳袁伟玲
-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0
- 2006年
-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叶面积指数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叶片早衰.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分别节水8.75%、17.96%和29.69%;产量分别增产24.02%、减产5.07%和减产38.93%;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它处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其它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 程建平曹凑贵蔡明历汪金平原保忠王建漳郑传举
-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灌溉方式水稻水分利用效率
- 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被引量:30
- 2010年
- 稻鱼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通过对稻鱼共作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分析,明确该系统中浮游植物数量变化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包含蓝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等6门,共38属93种。稻鱼共作显著增加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降低硅藻和蓝藻的优势度,增加绿藻和裸藻的优势度,提高了稻田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袁伟玲曹凑贵汪金平蔡明历王昌付
-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种
-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平衡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8年
- 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中地区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动态及平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各处理,主要的N输入来自施肥、降雨和灌溉水,其中降雨的N输入量为42.83kgN·hm-2,灌溉水N的输入量分别为34.36(CK)、32.72(RD)和41.72kgN·hm-(2RF)。主要的N损失包括N2O释放、NH3挥发、N淋失、鸭和鱼的收获及水稻吸N。CKN2O释放损失量为4.04kgN·hm-2,显著低于RD的4.31kgN·hm-2和高于RF的3.76kgN·hm-2,表明稻田养鸭能增加N2O释放损失而养鱼则降低N2O释放损失。RD和RFNH3挥发损失分别为43.09和44.89kgN·hm-2,低于CK,这与鸭和鱼的存在降低了田面水pH有关。CK、RD和RFN淋失量分别为6.73、6.11和5.81kgN·hm-2。因鸭和鱼收获而损失的N量分别为0.60和0.18kgN·hm-2。水稻N的吸收是稻田最主要的N损失,CK、RD和RFN吸收量分别为(219.95±20.61)、(273.65±53.49)和(279.22±17.47)kgN·hm-2。N平衡分析显示,施肥和水稻吸N是影响N平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NH3挥发损失、降雨和灌溉水N的输入也是影响N平衡的重要因素;与CK相反,由于鸭和鱼的存在,RD和RF为N平衡为正,表明鸭和鱼的存在加速了土壤有机N营养的周转,从而显著提高了水稻N输出。
-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展茗袁伟玲高超潘圣刚
- 关键词:灌溉水N2O释放
- 江汉平原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被引量:2
- 2008年
- 利用江汉平原发展绿色农业在自然资源、地域区位、农业生物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目前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江汉平原发展绿色农业进行了定位,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
- 谢宁宁曹凑贵蔡体久黄金鹏程建平
- 关键词:绿色农业江汉平原
- 稻鸭、稻鱼共作对稻田P素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9年
- 以稻鸭和稻鱼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田P的动态变化及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P后土壤和田面水P含量立即达到最大值,一周后迅速降低。相对于空白(CK),养鸭处理(RD)和养鱼处理(RF)田面水总P浓度、溶解P浓度、土壤速效P含量和水稻吸P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全P含量有所增加。研究还表明,水稻吸P量与田面水溶解P、土壤速效P显著相关。对田面水P素径流流失的潜在环境效应分析表明,施P后的一周左右是控制P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由于养鸭养鱼能提高稻田P含量,在稻鸭、稻鱼共作期间,要注意避免农田排水和防止因降雨引起的田面水外溢。同时,由于鸭子和鱼能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进而降低了化肥损失所造成的环境危害。
-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展茗蔡明历
- 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被引量:20
- 2008年
- 展茗曹凑贵汪金平代光照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
-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7
- 2006年
- 【目的】分析稻鸭共生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规范稻鸭共生稻田水分管理、鸭放养数量的确定及鸭饲料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鸭共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以两优培九和荆州麻鸭为材料,测定分析稻鸭共生对稻田水体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9属、33属,对照区种类数要显著高于放鸭区及水源区。稻鸭共生减少了稻田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对藻类群落数量的影响明显;该技术抑制了优势种群的增长,显著降低绿藻、硅藻、原生动物的优势度,而增加亚优势种的数量,裸藻、枝角类的优势度显著增加,稻田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得以提高,藻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7。【结论】稻鸭共生稻田水体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得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
- 汪金平曹凑贵金晖王昌付刘丰颢
- 关键词:稻田稻鸭共生藻类水生动物生物多样性
- 间歇灌溉模式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被引量:64
- 2008年
-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和中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前期和成熟期。与长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降低,其累积排放量为20.04 g.m-2,比长期淹灌处理37.27 g.m-2减少了46.23%;而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长期淹灌稻田,其排放量为127.42 mg.m-2,比长期淹灌处理增加51.36 mg.m-2。间歇灌溉稻田CH4和N2O温室效应总和为4651.70 kgCO2.ha-1,比长期淹灌处理减少3418.35 kgCO2.ha-1。【结论】间歇灌溉能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CH4和N2O的温室效应。因此,间歇灌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 袁伟玲曹凑贵程建平谢宁宁
- 关键词:间歇灌溉CH4排放N2O排放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