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121062)
- 作品数:53 被引量:243H指数:8
- 相关作者:马放左薇田禹陈忠林李昂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鉴定及对EE2的去除效能被引量:3
- 2013年
-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1,经鉴定该菌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菌株J1的生物絮凝剂产率为2.15 g/L,絮凝率为90.83%。利用产絮菌J1发酵产生的生物絮凝剂MFX去除水中的17α-乙炔雌二醇(EE2),在絮凝剂投加量为8 mL、助凝剂投加量为1 mL、初始pH值为5、反应时间为1 h的最优条件下,对EE2的去除率可达90%;pH值对生物絮凝剂去除EE2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助凝剂投加量、絮凝时间和絮凝剂投加量;结合表面电荷及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推测该絮凝过程以电中和作用为主。
- 邢洁杨基先庞长泷李昂马放吴丹魏薇
- 关键词:产絮菌生物絮凝剂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3年
- 以活性污泥技术为主体的好氧工艺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大量用传统方法未检测到,但在活性污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引起研究学者的重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DGGE/TGGE技术、16S rRNA序列比较、T-RFLP技术、AFLP技术等为代表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微观形态及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手段。文章就这些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污水处理领域活性污泥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 邱浩然赵霞王晓春孔秀琴陈吉祥
- 关键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分子生物学技术
- 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在SBR内接种活性污泥,研究了进水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C/N比的条件下污泥不易快速颗粒化,沉降性能差,低C/N比有利于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积累,MLSS最高可达8 740 mg/L,然而过低的C/N比将导致颗粒粒径增加,结构疏松以致解体,丝状微生物过度繁殖,不利于系统的稳定。对有机物的去除受进水C/N比的影响不明显,颗粒初步形成后对COD的去除率基本维持在87%左右;在C/N比为6.67~2.86之间时,除磷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而C/N比过高或过低,污泥颗粒化程度差,体系内缺乏除磷所需的微观环境,不利于磷的去除;进水C/N比对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明显,C/N比为10时,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NH4+-N的平均去除率达90.59%,但低C/N比能抑制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当进水C/N比由5降低至2时,反应器对NH4+-N的去除率由65.23%下降到38.77%。
- 赵霞冯辉霞雒和明陈忠林姜峰赵阳丽
- 关键词:SBR颗粒污泥物理性能除污效能
- 碳氮比对聚氨酯生物膜反应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研究了聚氨酯生物膜反应器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中的应用,考察碳氮比(15∶1、10∶1、5∶1和1.8∶1)对聚氨酯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处理效果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运行,当进水碳氮比从15依次下降到10、5和1.8,亚硝酸氮累积率由56.1%逐次上升到62.3%、72.3%和83.2%.在进水碳氮比为10时,系统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9.1%和91.0%.进水碳氮比在15、10、5和1.8时,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均同时发生在聚氨酯生物膜系统内,随着进水碳氮比的降低,同时硝化反硝化效率逐渐降低.生物膜的功能微生物分析表明,在碳氮比15时,生物膜的微生物多样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工况.生物膜上的优势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分别以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spira sp.)和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 sp.)为主,而反硝化细菌则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据优势.
- 谭冲刘颖杰王薇邱珊马放
- 关键词:碳氮比短程硝化反硝化聚氨酯群落分析同时硝化反硝化
- 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被引量:6
- 2014年
- 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糖时的絮凝效能和产量分别为88.98%和2.20 g·L-1,过低的初始浓度将影响产量,不低于7.5 g·L-1为佳.以D-(+)-葡萄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3种单糖为混合碳源,构建网络结构为3-5-2的产絮效能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对两个输出层的预测误差范围均在4%以内,预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浓度的最优解为6.59 g·L-1、1.32 g·L-1、3.57 g·L-1,经验证混合碳源发酵产絮可使絮凝效能和产量比单一葡萄糖发酵时分别提高6.87%和26.82%,本文为产絮菌F2利用含糖有机质废液发酵产絮凝剂提供数据参考.
- 王金娜杨基先王继华李昂马放吴丹王樱凝
-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混合碳源BP神经网络
- 纳米TiO_2对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为研究纳米材料对污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将一台六联混凝搅拌仪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模拟SBR反应器一个周期的运行,通过短时、高浓度梯度投加纳米TiO2,考察了不同浓度纳米TiO2对反应体系中DO,pH,NH+4—N,NO-3—N,PO3-4—P等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PCR-DGGE分析手段对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SBR反应器一个运行周期(6h)内,质量浓度分别为0,125,250,500,1 000mg/L的纳米TiO2对体系内DO,pH,NH+4—N的浓度影响不大;当纳米TiO2浓度为2 000 mg/L时,对体系内NO-3—N,PO3-4—P的浓度产生了较大影响.PCR-DGGE结果显示,短时、高浓度梯度投加纳米TiO2对SBR系统中种群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 李大鹏崔福义杨晓南李慧婷
- 关键词:纳米TIO2SBR反应器脱氮除磷群落结构
- MBR法/高级氧化技术在中水处理中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2年
- 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易控制,与其他处理过程相结合可提高处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等优点也备受研究者亲睐。本文系统介绍了MBR法的定义、分类、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对高级氧化技术和中水做了简单说明,阐述了高级氧化技术在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应用,同时列举了两种工艺相结合在中水处理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 王晓春赵霞沈吉敏冯辉霞孔秀琴
- 关键词:MBR高级氧化技术中水处理
- 生物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对近年来国内外生物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在介绍生物气产生和氧离子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电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生物质产出的生物气为燃料发电所涉及的电化学反应;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该类发电过程进行的试验和模拟研究;同时,对生物气结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生物气结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进行产电具有重大的实际和环保意义。
- 王静晖田禹吴晓燕
-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生物质生物气
- 适用于第2代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被引量:4
- 2012年
- 为快速、高效、大量地获得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的宏基因组DNA,将3种不同的基因组DNA提取方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液氮研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的宏基因组DNA信息量最大,质量好,D(260/280 nm)在1.69~1.72.在进行高通量测序前的样品制备过程中,样品经过初步处理后宏基因组D(260/280 nm)达1.83,满足文库构建要求.利用Solexa Genome Analyzer System测序结果显示,两个样品正向测序结果良好,可用于序列拼接的高质量数据条数占90.8%.
- 李昂崔迪王继华张斯杨基先马放
- 关键词:活性污泥
- 复合诱变选育高效生物破乳剂产生菌及其特性
- 2012年
- 为提高破乳性能,以一株生物破乳剂产生菌Bacillus mojavensis XH1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经过筛选分离和连续传代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效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突变株XN5.在碳源为10 g/L葡萄糖和4%(体积分数)液体石蜡的混合碳源、氮源为4.0 g/L NH4Cl与1.0 g/L酵母膏的混合氮源、温度30℃、初始pH=6.5、摇床转数为140 r/min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4 h后,突变菌株的12 h和24 h破乳率分别为94.17%和98.67%,比原始菌株XH1提高了64.81%和15.12%.
- 刘畅杨基先李昂李旭马放陆建
- 关键词:生物破乳剂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