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1CB100106)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徐辰武程玉静黄小兰彭长俊陈小晖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基因
  • 2篇性状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性状基因
  • 1篇抑制子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株高
  • 1篇株高性状
  • 1篇主基因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抗性
  • 1篇抗性性状

机构

  • 3篇扬州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江苏沿江地区...

作者

  • 3篇徐辰武
  • 1篇薛林
  • 1篇孙权星
  • 1篇胡文明
  • 1篇陆虎华
  • 1篇陈国清
  • 1篇张恩盈
  • 1篇杨泽峰
  • 1篇石明亮
  • 1篇胡加如
  • 1篇陈小晖
  • 1篇彭长俊
  • 1篇汤在祥
  • 1篇黄小兰
  • 1篇程玉静
  • 1篇高清松

传媒

  • 3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玉米株高性状QTL的贝叶斯定位分析
2013年
为探索控制玉米株高的主效QTL、互作QTL及其遗传结构,通过基于贝叶斯理论的R/qtlbim QTL定位分析软件包,对一个玉米F2:3群体株高性状进行QTL分析。通过一维扫描,初步检测到8个主效QTL,分别位于第3~7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贝叶斯因子(以2logBF衡量)为2.237~6.196。通过二维后验概率扫描发现大量较弱的互作信号,多数集中在3~7染色体上。通过贝叶斯因子分析,获得控制玉米株高的最优遗传结构,该遗传结构包含6个主效应QTL,QTL间不存在互作效应。逐步回归拟合分析表明,该遗传结构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解释37.383%表型变异,6个QTL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为3.924%~10.776%。这表明,株高的遗传结构相对较为简单,QTL互作对株高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
胡文明汤在祥张恩盈徐辰武
关键词:玉米株高数量性状基因座位贝叶斯统计
玉米CDK抑制子ICK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5年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基因组中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DK)抑制子(ICK)基因进行了全面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保守序列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基因组中含有9个ICK基因,片段复制是玉米ICK基因家族数目扩增的主要动力。玉米ICK基因的外显子数为2-4个不等,同一亚族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具有一定保守性。蛋白质保守序列分析鉴定出6个保守的基序,这些基序与ICK蛋白的核定位、功能和稳定性调节以及对CDK活性的抑制相关,说明玉米ICK蛋白可能是有功能的CDK抑制子。基于基因芯片和EST数据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多数玉米ICK基因在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部分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高清松杜灿灿杨泽峰徐辰武
关键词:玉米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GY220×1145组合RIL群体粗缩病抗性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调查玉米GY220×1145组合的RIL群体109个家系(F10;11)及其亲本在2个环境下粗缩病抗性的表型值,运用RIL群体的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探讨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①2008年GY220/1145组合的RILs粗缩病抗性性状的最佳遗传模型为E-1-5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2009年最佳遗传模型为G-0模型,即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混合遗传。②各主基因效应值不同。③上位性总效应小于主基因总效应。④有单个上位性效应大于单个主基因效应的情形出现。⑤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遗传为辅。
石明亮陆虎华薛林徐辰武黄小兰胡加如陈国清程玉静陈小晖孙权星彭长俊
关键词:玉米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