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2BWJ007)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辉刘敬华郝文军陈光张爱平更多>>
相关机构:渤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旅游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辽西走廊
  • 1篇遗产
  • 1篇智慧旅游
  • 1篇区域旅游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文化遗产保护
  • 1篇吸引物
  • 1篇乡村
  • 1篇乡村旅游
  • 1篇乡村旅游发展
  • 1篇旅游发展
  • 1篇旅游开发
  • 1篇旅游区
  • 1篇旅游视角
  • 1篇旅游吸引
  • 1篇旅游吸引物

机构

  • 6篇渤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刘敬华
  • 4篇王辉
  • 2篇郝文军
  • 1篇张爱平
  • 1篇陈光

传媒

  • 2篇环渤海经济瞭...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决策咨询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辽宁省西安镇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乡村旅游乐在体验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尤为关键。文章选取辽宁省西安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现状,分析出政府支持资金短缺、传承机制不够完善、开发形式缺乏创新等发展困境,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实景舞台剧、旅游商品等开发对策,以期在乡村旅游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活态传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敬华王辉郝文军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红山文化旅游区构建研究
2014年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其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析红山文化旅游发展存在起步晚、互动体验不足、接待能力不强等问题,首次提出"红山文化旅游区"构想,其范围界定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东北部与辽宁西部,区域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技术环境优越等条件,并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提出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互动式体验等红山文化旅游区构建路径,以期红山文化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刘敬华王辉
关键词:智慧旅游
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
2014年
以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游客数量倍增,压力大;管理机制亟待健全;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对遗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如保护遗产原真性、建立遗产省管机制、坚持旅游功能分区制、重视遗产活化合作、加强遗产景区规划管理以及完善旅游配套服务等,以促进辽西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陈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辽西走廊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地域性文化特色与区域旅游经济提升,借助MapInfo、Excel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以锦州、朝阳为中心圈,向东、西、南三方向呈现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而微观层面分别以锦州市区、葫芦岛市区、朝阳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洼县为中心,向市域内其他县市减少扩散;其级别结构特征以市级为主,省级次之,国家级与世界级的比例较少;其类型结构以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为主,民间文学、曲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偏少。就其影响因素而言,主要有流域的历史积淀性、多民族的文化交错性、地方政府的主导性、交通网络的推动性等方面。
刘敬华王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走廊
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认知与优化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以辽西走廊204个旅游吸引物为样本,运用GIS技术,借助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滨海及大凌河集聚,其旅游空间格局中辽西滨海风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最优,且域内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连接度良好。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空间优化为"一带一圈三角区",应突出绥中县、北镇市、兴城、锦州等9县市的旅游带动作用,充分发展滨海观光、古文化探秘、宗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辽西走廊旅游综合体。
刘敬华王辉张爱平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ARC辽西走廊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产业化共赢模式研究——以辽西非物质遗产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关注的核心都是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价值"。因此恰当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关系,实现两者的互济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
郝文军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共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