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6B60202026) 作品数:3 被引量:63 H指数:3 相关作者: 齐占会 黄洪辉 李纯厚 肖雅元 孔啸兰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的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依据1997~2002年开展的国家海洋勘测专项"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HY126-02)"所取得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生物量高值区在沿岸海域呈斑块状分布,其景观格局的季节变化与季风气候和沿岸流转换一致,且与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和传统渔场的渔情渔汛关系密切。 赵明辉 黄洪辉 齐占会 李纯厚 林昭进 陈桂珠关键词:南海北部 浮游动物 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11 2013年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史荣君 黄洪辉 齐占会 胡维安 田梓杨 戴明关键词:溶藻细菌 锥状斯氏藻 海洋原甲藻 溶藻效应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47 2010年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碳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节能减排、碳"源"、碳"汇"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以上,是最大的"碳库",约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0倍。海洋的固碳机制主要包括碳酸盐体系驱动的"溶解度泵"和浮游生物驱动的"生物泵"过程,这些过程对大气CO2的浓度和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近海由于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近岸的渔业活动,对碳循环和海洋增汇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李纯厚 齐占会 黄洪辉 刘永 孔啸兰 肖雅元关键词:碳源 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