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基金 作品数:16 被引量:65 H指数:5 相关作者: 汤锦波 顾剑辉 谢仁国 邓爱东 谭军 更多>> 相关机构: 南通大学 无锡市手外科医院 靖江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行特殊血管检查致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断的假阳性率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研究健康人群中用于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殊血管检查的阳性率的出现情况.方法 采用6种常用的特殊血管检查方法,对由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的86名志愿者进行检查,并分性别和检查项目计算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阳性率.结果 86名中51名出现检查阳性,阳性率为59.3%;其中32名出现一项阳性,阳性率为37.2%;11名出现二项阳性,阳性率为12.8%;6名出现三项阳性,阳性率为7.0%;2名出现四项阳性,阳性率为2.3%.结论 目前的特殊血管检查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诊断一些健康人群患有胸廓出口综合征. 茅天 谢仁国 王古衡 邢树国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 阳性率 微量注射不同载体转基因至损伤肌腱的效率、分布和组织反应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索微量注射法以不同转基因载体转基因至损伤肌腱的转基因效率、分布和组织反应。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10μl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的pCMV—EGFP、pCAGGS—EGFP、AAV2-EGFP和AdS-EGFP载体直接注射入鸡的损伤并缝合的趾深屈肌腱。在术后第3,7,14,21天分别取肌腱,进行冰冻切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腱内的EGFP表达量及分布,并将肌腱切片作HE染色后观察各不同载体在肌腱中引起的炎症反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测发现,注射4种转基因载体的肌腱,转染3d后即可见肌腱内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在第7天时表达最明显;第14天时,各组表达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下降;21d时很少有表达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用微量注射器在腱段两点注射能保证近损伤肌腱内转染细胞均匀分布。注射AAV2-EGFP和AdS-EGFP的肌腱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明显多于质粒载体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而AAV2-EGFP和Ad5-EGFP两组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发现质粒载体和AdS—EGFP对肌腱的组织反应较重,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注射AAV2-EGFP的肌腱炎症反应较轻。结论用微量注射器在腱段两点注射转基因载体能转染近损伤处的整个肌腱段的细胞。在研究的4种基因治疗方法中,AAV2和AdS在损伤肌腱中的转基因效率最强,在转基因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而且AAV2引起的肌腱组织反应最轻。提示AAV2载体比AdS和质粒载体更有利于作为转基因治疗肌腱损伤的载体,微量注射载体是转基因至损伤肌腱的合适方法。 陈传好 汤锦波 吴亚芳 曹怡关键词:基因治疗 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后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后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以失神经支配腓肠肌为动物模型.选用体质量为200~250 g的雌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只,健康对照组6只.按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再将实验组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运用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失神经后不同时间萎缩腓肠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变化,同时测量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萎缩的腓肠肌湿重比在失神经4周内和第10周到第12周下降最快,而在第4周到10周和第12周到16周下降较慢,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仅在失神经早期表达增高,于第4周达高峰;而Bax分别于失神经第2周与第12周达高峰,增高幅度大于Bcl-2.Bcl-2/Bax的比值除对照组(1.522±0.215)和失神经第8周时(1.065±0.165)大于1外,其余各时间点均小于1.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于失神经第4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其变化趋势与Bax相仿.结论 失神经腓肠肌萎缩过程呈现4个阶段;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ax过量表达在失神经不可逆肌萎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靶向作用Bax基因,抑制Bax表达可能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周翔 龚炎培 仓海斌关键词:肌萎缩 细胞凋亡 腕部X线正位片形态学测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测量正常腕部X线正位片形态学参数的正常值,为判断病理状态下这些参数的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利用Pacs系统软件测量40侧正常腕部X线正位片的9个影像学参数,其中包括7个新的影像学参数:尺骨茎突长度(ulnar styloid length,USL)、尺骨小头长度(ulnar head length,UHL)、尺骨小头直径(ulnar head diameter,UHD)、桡骨远端最大宽度(maximal distal radius width,MDRW)、桡骨远端近侧宽度(proximal distal radius width,PDRW)、乙状切迹宽度(sigmoid notch width,SNW)、乙状切迹长度(sigmoid notch length,SNL)。同时将这些参数与第三掌骨长度的比值定义为相应指数。结果40侧正常腕部X线正位片的7个新的影像学参数:尺骨茎突长度平均为[(3.01±1.65)mm,x±s,下同],长度指数平均为(0.05±0.03);尺骨小头长度平均为(9.11±1.54)mm,长度指数平均为(0.15±0.02);尺骨小头直径平均为(18.56±1.96)mm,直径指数平均为(0.30±0.03);桡骨远端最大宽度平均为(29.60±2.70)mm,宽度指数平均为(0.48±0.04);桡骨远端近侧宽度平均为(27.60±2.00)mm,宽度指数平均为(0.45±0.03);背侧缘突起型乙状切迹宽度平均为(3.32±1.61)mm,宽度指数平均为(0.054±0.02),长度平均为(10.15±1.61)mm,长度指数平均为(0.16±0.02);掌侧缘突起型乙状切迹宽度平均为(3.53±1.15)mm,宽度指数平均为(0.06±0.02),长度平均为(10.96±2.33)mm,长度指数平均为(0.18±0.03);掌背侧缘均无突起型宽度平均为(1,55±1.01)mm,宽度指数平均为(0.03±0.02),长度平均为(10.32±1.57)mm,长度指数平均为(0.17±0.02)。结论测量所得X线正位片参数可用于腕部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王古衡 谢仁国 汤锦波关键词:腕关节 X线胶片 四种与Kessler相关的屈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四种与Kessler相关的屈肌腱缝合方法对肌腱修复抗张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猪后肢跖深屈肌腱,将40根肌腱分为4组,每组10根,横行切断,以Kessler法、Double Kessler法、Running suture法、Kessler+Running suture法缝合。检测缝合后肌腱2舢间隙形成的负荷、最大抗张强度,采用ANOVA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肌腱的横断伤,最大抗张强度Double Kessler法〉Kessler+Running suture法〉Kessler法〉Running suture法。2mm间隙形成的负荷Kessler+Running suture法〉Double Kessler法〉Running suture法〉Kessler法。结论肌腱横行损伤修复时,采用强生3-0编织缝合线,Kessler+Running suture法能够满足临床早期功能锻炼的强度要求。 柯尊山 芮永军 寿奎水 汤锦波关键词:生物力学 不同AO分型桡骨远端骨折X线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分析测量不同AO分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腕部正位X线片的腕关节新的形态学参数数值,判断骨折后这些参数变化范围及相互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文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利用Pacs系统软件测量8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部正位x线片的11个影像学参数,其中包括7个新的影像学参数:尺骨茎突长度(ulnar styloid length,USL)、尺骨小头长度(ulnar head length,UHL)、尺骨小头直径(ulnar head diameter,UHD)、桡骨远端最大宽度(maximal distal radius width,MDRW)、桡骨远端近侧宽度(proximal distal radius width,PDRW)、乙状切迹长度(sigmoid notch length,SNL)、乙状切迹宽度(sigmoid notch width,SNW),同时这些参数与第三掌骨长度比值定义为相应指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差异及各组与正常值间的差异,并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对不同AO型患者测量的11个参数及其对应指数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有27对指数之间有明显差异,14组指数与正常值有明显差异,各组参数中共有62对参数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本文所测量AO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新的X线正位片参数,有助于判断各型桡骨远端骨折损伤程度,并有利于细化桡骨端骨折的诊疗。 王古衡 汤锦波 谢仁国关键词:桡骨骨折 桡腕关节 X线 医院实验室建设几点思考 被引量:2 2009年 近年来,一些科学技术的创新引起临床的治疗方法发生很多大改变,导致临床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起。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正组建具有不同功能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重复建设、仪器闲置浪费等诸多问题。 严金华影响AO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因素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通过分析AO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访结果,探讨影响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04年7月-2007年10月,在我科采用AO掌侧LCP治疗的5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测量腕关节运动范围及握力,应用Gartland/Wedey腕关节评分法和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结果55例患者获得6-44个月的随访(平均17.3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按Gartland/Wedey腕关节评分:优32例,良10例,可12例,差1例,优良率76.4%;DASH上肢功能评定得分为[(9.34±13.8)分,牙±s,下同]。≤55岁组DASH评分为(9.2±15.6)分,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为(3.8±5.2);〉55岁组DASH评分为(9.44±11.2)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为(4.8±5.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桡骨远端骨折组DASH评分为(4.9±6.4)分,Gartland/Wedey腕关节评分为(2.74±3.8);伴有尺侧损伤或严重局部软组织损伤组DASH评分为(14.1±18.0)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为(5.9±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效果好,配合适当的术后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采用AO掌侧LCP作内固定在≤55岁和〉55岁两个年龄组中腕关节功能恢复相近,而伴有尺侧损伤或严重局部软组织损伤者功能恢复较差。 邓爱东 顾剑辉 汤锦波 钱忠卫 陈情忠关键词:桡骨骨折 功能评价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术后功能评价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评价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术后功能,并探讨可能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间39例(40指)行微型钢板内固定并取出且获得随访的指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随访患者进行满意度测评,采用Tang提出的手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年龄、指别、钢板类型、骨折类型等与功能评级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3~63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满意度评价:23.1%(9/39)的患者满意,23.1%(9/39)的患者基本满意,35.9%(14/39)的患者欠满意,17.9%(7/39)的患者不满意。患指术后功能按Tang手功能标准评定:优+5指,优-1指,良+4指,良-5指,中14指,差7指,失败4指。无骨不愈合、骨不连、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低龄组(≤45岁)的功能评级明显优于高龄组(〉45岁)(P〈0.01)。拇指与其他四指功能级别有明显差异,拇指功能恢复要比其他四指差。软组织或关节面损伤、开放或粉碎性骨折以及骨折类型等风险因素对功能评级在统计学上没有影响。结论微型钢板可以为不稳定的、复杂的指骨骨折提供稳定可靠的内固定。低龄患者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高龄患者,拇指功能恢复明显低于其他四指。指骨骨折术后指关节容易发生僵硬。 谭军 汤锦波 仓海斌 祝斌关键词:指骨 内固定器 腕投掷运动时腕关节韧带长度变化的活体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6例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的5个位置,即桡偏20°背伸60°,桡偏10°背伸30°,中立位,尺偏20°掌屈30°,尺偏40°掌屈60°时各腕骨、尺桡骨远段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重建图像基础上利用Mimics软件测得在腕关节投掷运动过程中掌、背侧腕关节韧带的长度.结果 腕关节由中立位至桡偏20°背伸60°时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3.4±0.5)、(2.0±0.2)、(2.6±0.5)、(2.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由中立位至尺偏400掌屈60°时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1.7 ±0.2)、(3.8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月韧带、背侧骨问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在投掷运动过程中其长度均较中立位时旱增长趋势.结论 腕关节在桡背伸至尺掌屈运动过程中,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缩短,提示张力减低,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伸长,张力增大,尺月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于中立位时张力最小,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腕关节韧带损伤的修复. 顾晓坤 徐静 汤锦波 顾剑辉关键词:腕关节 韧带 活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