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60090)
-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彬更多>>
- 相关机构: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人事纠纷与中华剧艺社的解散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的解散是诸多原因促成的,但内部人事纠纷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成员组织涣散,演员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是领导阶层龃龉不合,理事会形同虚设。话剧职业化,必然要求剧团现代化。中艺的解散充分说明,剧团职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剧团现代化任重道远。
- 吴彬
- 关键词:人事纠纷
- 在娱乐中“表现真实的人生”——论杨逵的戏剧观
- 2017年
- 杨逵是台湾地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剧作是唤醒民众鼓舞民众的精神食粮,是彰显民族意识的一把利器。杨逵以其创作实绩丰富了台湾戏剧文学,更以其广见博识对戏剧功能和舞台演出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杨逵认为,戏剧的功能就是找乐子,表现真实的人生。前者源于他对中国文化语境的感性认知,后者则是出于一个新文化者的理性自觉。就舞台演出而言,杨逵主张杜绝检场现象,净化剧场空间,布景要以写实为主,布景写实,"真"是标准。这一切最终归结于他一直坚守的草根立场和劳动者本位。
- 吴彬
- 关键词:为人生写实
- 联演制与中华剧艺社的生存
- 2018年
- 中华剧艺社的联演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中中华剧艺社的名义进行演出;另一种是联合其它剧团的演职人员,以这些剧团的名义演出;还有一种是以中华剧艺社和其它剧团共同的名义演出。联合学生演剧,把联演推向了高潮。联演制保证了舞台演出的水平,团结了大批进步的戏剧工作者,推动了战时话剧运动的蓬勃兴起。
- 吴彬
- 关键词:话剧
- 中华剧艺社创立始末考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成立和解散一直是个谜。1941年5月剧社成立到1947年6月解散,中艺存在了6年之久。根据剧社所在地点的不同,其活动可以分为6个阶段。中艺的出现,引领了战时剧运的航向,带动了众多话剧团体联合起来并肩作战,使大后方的演剧活动得以持续开展。以中艺为代表,战时的舞台工作者把中国话剧艺术的演出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艺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为战后,特别是解放后中国影剧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其历史功绩不可埋没。
- 吴彬
- 关键词:解散历史功绩
- 人文关怀、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晋剧《傅山进京》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晋剧《傅山进京》是当代戏曲舞台上难得出现的一部佳作。作为原创历史剧,该剧达到了人文关怀、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其一,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探讨,主要是通过"征召进京"、"依发辨症"、"谈书论艺"、"金殿谢恩"等场次来展现的。其二,遵循历史真实,对历史人物既不拔高,也不厚诬。其三,在艺术表现方面,唱词本色当行,表演活用程式,唱腔别具风格。《傅山进京》为戏曲历史剧创作和晋剧传承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 吴彬
- 关键词:人文关怀历史真实艺术表现
- 论中华剧艺社舞台艺术风格化探索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在演剧方面的风格化探索,为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中艺的风格化演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景的风格化,二是导演的风格化。从风格化尝试,到风格化的形成,再到把风格化作为传统,中艺的探索逐渐深入。这种探索,一方面,节省了物资,为抗战困境中剧团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话剧舞台艺术的本土化,在精神层面与中国戏曲的写意美学达到了沟通与对话。
- 吴彬
- 关键词:舞台艺术风格化
- 职业演剧,学术追求——论中华剧艺社的演剧精神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 吴彬
- 关键词:解散
- 职业化演剧与市民化创作的互动——以夏衍、曹禺和于伶的剧作为例
- 2018年
-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为抗战剧运作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剧目建设,以专业作家和编外作家为主。由于作者队伍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剧社的剧目建设和演剧活动。夏衍的剧作,突出族群意识与离奇情节;曹禺的剧作,贴近市民生活与观众心理;于伶的剧作,"诗俗化合","涉笔成趣"。作为市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适应了观众需要,成为剧社演出剧目的重要来源。职业化演剧捍卫市民化创作,这是话剧发展的特殊规律。
- 吴彬
- 论传媒在戏剧演出中的运用——以中华剧艺社为例
- 2013年
- 戏剧的发展与传媒的发达是分不开的,能否有效地利用传媒进行操作,直接关系到剧团的生死存亡。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中华剧艺社对传媒的利用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举行招待会或发布信息;二是刊登演出广告;三是图片展览。
- 吴彬
- 关键词:传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