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953C1909)

作品数:19 被引量:205H指数:9
相关作者:龙晓英何琳卢秀霞陈莉袁飞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微乳
  • 6篇溶解度
  • 6篇自微乳
  • 4篇油水分配系数
  • 4篇平衡溶解度
  • 4篇黄芩
  • 4篇黄芩苷
  • 4篇葛根素
  • 3篇在体单向肠灌...
  • 3篇小檗
  • 3篇小檗碱
  • 3篇磷脂
  • 3篇磷脂复合物
  • 3篇给药
  • 3篇给药系统
  • 2篇丹参
  • 2篇灯盏
  • 2篇灯盏花
  • 2篇灯盏花素
  • 2篇盐酸

机构

  • 16篇广东药学院
  • 3篇广东岭南职业...
  • 1篇遵义医学院

作者

  • 16篇龙晓英
  • 6篇陈莉
  • 6篇何琳
  • 6篇袁飞
  • 4篇黄嗣航
  • 4篇卢秀霞
  • 3篇丁沐淦
  • 3篇潘素静
  • 3篇刘昌顺
  • 3篇李志棠
  • 3篇蔡宝玲
  • 2篇陈文荣
  • 2篇吴慧仪
  • 2篇梁静敏
  • 2篇林婉婷
  • 2篇梁浩明
  • 1篇陈月凤
  • 1篇刘意
  • 1篇邱慧琳
  • 1篇吴伟昂

传媒

  • 6篇广东药学院学...
  • 3篇中药材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成药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Acta P...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mbined use of phospholipid complexes and self-emulsifying microemulsions for improving the oral absorption of a BCS class IV compound, baicalin被引量:14
2014年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formulation to improve the oral absorption of baicalin(BA)by combining a phospholipid complex(PC)and self-emulsifying micro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termed BA–PC–SMEDDS.BA–PC was prepared by a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nd evaluated by complexation percentage(CP).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A–PC were determined.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C and SMEDDS on permeation of BA was studied in vitro with Caco-2 cells and in situ with a single 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model.The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of BA in BA–PC–SMEDDS was confirmed in an in vivo rat model.The CP of BA–PC reached 100%when the molar ratio of drug to phospholipid(PP)was Z1:1.The solubility of BA–PC increased in both water and octanol,and the log P o/w of BA–PC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BA–PC–SMEDDS could be dispersed more evenly in water,compared to BA and BA–PC.Both the Caco-2 cell uptake and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models illustrated that transport of BA in BA–PC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ree BA,whil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A–PC–SMEDDS.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BA–PC(1:2)–SMEDDS was 220.37%.The combination system of PC and SMEDDS ha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oral absorption of BA.
Huiyi WuXiaoying LongFei YuanLi ChenSujing PanYunjun LiuYoshiko StowellXiaoling Li
关键词:BAICALINSMEDDSBIOAVAILABILITY
含天然乳化剂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的制备与体内外性能评价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制备含阿拉伯胶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考察其体内外性能。方法:以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部分代替合成非离子型乳化剂聚山梨酯80制备盐酸小檗碱自微乳;评价两种自微乳的自乳化速率、微乳形态、粒径分布和释放度;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两种自微乳的吸收动力学进行体内评价。结果:与合成乳化剂自微乳相比,天然乳化剂自微乳的自乳化速率基本相同,微乳乳滴粒径及粒径分布范围有所变大,体外释放速度略有降低,对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用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部分代替合成乳化剂所制备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可保持自微乳原有的体内外行为。
黄嗣航龙晓英袁飞陈莉张妙虹蔡宝玲刘昌顺
关键词:盐酸小檗碱自微乳
灯盏花素的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的平衡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为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摇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灯盏花素在水、不同pH值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及其油水分配系数。结果灯盏花素在水及pH1.0、2.0、3.0、4.0、5.0、6.0、6.5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212.088、2.801、2.812、3.413、4.758、48.047、424.167、5 675.584μg/mL,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23、1.931、1.753、1.350、0.826、0.525、0.222、0.212。结论本文建立的测定方法简单可行,37℃时灯盏花素极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pH值升高而增大,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升高而减小。
卢秀霞何琳陈莉吴伟昂史锐标龙晓英
关键词:灯盏花素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
水飞蓟素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考察水飞蓟素在37℃下,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气浴恒温振荡器摇瓶法测定水飞蓟素的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飞蓟素在正辛醇-缓冲体系的质量浓度。结果 37℃时,水飞蓟素在pH 2.0、3.0、4.0、5.0、6.0、6.8、7.4、8.0、9.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0.673、0.681、0.776、0.848、0.937、1.218、1.486、1.504、1.691 mg.mL-1,相应条件下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57.12、10.83、15.56、7.39、10.19、3.82、2.75、1.79、0.84。结论水飞蓟素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与介质的pH值相关,介质的pH值增大,水飞蓟素平衡溶解度增大,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减小。
何琳龙晓英丁沐淦叶晓芬梁静敏顾嘉慧李志棠李国辉
关键词:水飞蓟素平衡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考察酚红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及葛根素、维拉帕米对酚红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HPLC法测定灌流前后酚红的含量,研究分别加入葛根素和维拉帕米后,酚红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加入维拉帕米后,酚红的吸收有所增加,维拉帕米质量浓度为100μg·mL-1时,与对照组比较,各肠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葛根素后,酚红的吸收有所增加,尤其在结肠中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酚红在肠道有吸收,且为P-糖蛋白的底物;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机制的原因之一是葛根素能促进酚红在肠道的吸收。
黄嗣航龙晓英蔡宝玲丁锐发李宏锋朱文琼刘丹霞
关键词:葛根素维拉帕米
黄芩苷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理化常数的测定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考察黄芩苷在不同pH值中的平衡溶解度与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摇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温度为25和37℃时,黄芩苷在不同pH值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及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25℃时,黄芩苷在pH=2.0,3.0,4.0,5.0,6.0,6.8,7.4,8.0和9.0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0.032,0.034,0.119,0.873,3.329,12.96,11.49,4.605和11.87mg.mL-1,相应条件下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值分别为0.363,0.244,0.292,0.137,0.057,0.046,0.036,0.028和0.029。37℃时,黄芩苷在pH=2.0,3.0,4.0,5.0,6.0,6.8,7.4,8.0和9.0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为0.028,0.048,0.095,0.950,4.881,14.15,26.65,14.48和17.89mg.mL-1,相应条件下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值分别为0.234,0.224,0.365,0.103,0.074,0.049,0.034,0.034和0.035。结论黄芩苷的平衡溶解度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受温度影响很小,在碱性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黄芩苷在酸性条件下的P值比在碱性条件下大,Pmax=0.363(T=25℃,pH=2),Pmax=0.365(T=37℃,pH=4),随着碱性的增加P值变化不明显,且温度对黄芩苷的P值几乎无影响。
何琳丁沐淦卢秀霞李志棠袁飞龙晓英
关键词:黄芩苷平衡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丹参酮Ⅱ_A微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微乳注射剂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配伍试验与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并优化处方,考察制备工艺,并对乳滴形态、粒径、稳定性、溶血性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得到的丹参酮ⅡA微乳注射剂处方:MCT∶Solutol HS-15∶豆磷脂∶无水乙醇=9∶10∶5∶6(质量比),油相∶水相=1∶10,载药量1.0 mg/g。所得微乳橙红色、均一透明,粒径16.04 nm,动电位-11.57 m V,包封率98.53%。稳定性结果表明高温与光照影响丹参酮ⅡA在微乳注射剂中的含量,应低温避光保存,制剂无溶血现象。结论:丹参酮ⅡA微乳注射剂制备简单,符合注射剂主要指标要求,为开发丹参酮ⅡA新剂型提供依据。
卢秀霞何琳邓细龙许轶俊龙晓英
关键词:伪三元相图粒径包封率
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及其在葛根芩连制剂(汤剂及微丸)中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的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比较37℃下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及其在葛根芩连制剂(汤剂及微丸)中不同pH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为其口服吸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摇瓶-高效液相法测定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及其在葛根芩连制剂(汤剂及微丸)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及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在pH1.2、4.5、6.8条件下,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单一成分的溶解度分别是27.088~ 30.805、0.007~ 11.694、0.181~2.169 mg·mL^-1,3种成分在葛根芩连汤剂及微丸中溶解度范围分别是57.518~68.450、11.652~12.416、4.402~5.688 mg·mLL^-1和2.545~2.922、0.287~0.548、0.332~0.522 mg· mLL^-1;相应条件下,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单一成分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范围分别是0.081~0.136、0.689~3.706、0.244~0.579,3种成分在汤剂及微丸中的油水分配系数范围分别是0.290 ~0.603、3.032~10.019、1.110~3.952和0.150~0.217、0.486~8.305、0.440 ~0.838.结论 受到多种成分的相互影响及提取、制剂工艺的影响,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与单一成分相比差异较大.与葛根芩连微丸相比,葛根芩连汤对复方中难溶性成分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可能有利于药物体内吸收,为中药剂改工艺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测定制剂中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为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口服提供一定依据.
林婉婷龙晓英陈文荣王一帆
关键词: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
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的Caco-2细胞跨膜转运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黄芩苷(BA)、黄芩苷磷脂复合物(BA-PC)及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两种自微乳给药系统(BA-PC-SMEDDS),即BA-PC-NS-SMEDDS(不含天然乳化剂)、BA-PC-NE-SMEDDS(含天然乳化剂)的吸收特性,预测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能力。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BA、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研究,HPLC色谱法测定BA含量。结果:BA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药物很可能为被动吸收机制;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P-gp抑制剂后,BA外排率(ER)由2.07降为0.48,减少了76.8%,证明BA为P-gp底物。BA、BA-PC及BA-PC-SMEDDS在90 min以前转运量无明显增加(P>0.05),而90 min之后,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量较BA有显著性增加(P<0.05),转运3 h时,累积转运量及Papp值的大小依次为:BA-PC-NS-SMEDDS>BA-PC-NE-SMEDDS>BA-PC>BA,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BA-PC或BA-PC-SMEDDS吸收方向的Papp值均明显大于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的Papp值(P<0.05)。结论:PC促进了BA的跨膜转运,PC-SMEDDS相结合使转运效果进一步增强(P<0.05),其中,BA-PC-NS-SMEDDS促吸收的效果较BA-PC-NE-SMEDDS更显著(P<0.05)。
陈莉龙晓英黄嗣航吴慧仪潘素静
关键词:黄芩苷磷脂复合物自微乳CACO-2细胞模型跨膜转运
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研究新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对复方丹参制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口服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尤其是对复方丹参方中的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三七皂苷类成分等有效成分胃肠道吸收差的原因及机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脂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水溶性成分的生物膜渗透性与黏附性来提高这些成分吸收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为复方丹参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潘素静龙晓英林婉婷陈永钧
关键词: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溶解度新型给药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