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l3YHQ01)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黎相宜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跨国
  • 2篇华侨
  • 2篇个案
  • 2篇个案研究
  • 1篇道义
  • 1篇移民
  • 1篇征地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参与
  • 1篇政治实践
  • 1篇政治支持
  • 1篇政治资源
  • 1篇制度型
  • 1篇侨乡
  • 1篇侨乡研究
  • 1篇族群
  • 1篇维权
  • 1篇华侨农场
  • 1篇华侨投资
  • 1篇集体维权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黎相宜

传媒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跨越彼岸:美国福州移民的跨国政治实践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在政治跨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美国福州移民为个案,考察无证移民的跨国政治实践模式及其带来的后果。从福州移民的主观动机来说,无论是跨国政治支持、参与,还是争夺政治资源获得祖籍国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社会地位补偿、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以及获得政治合法性并最终能够顺利融入移居地。而对于祖籍国来说,移民的跨国政治活动与政府的外交政策、统战策略等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因而获得了政府的认可。移民的跨国政治实践还很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祖籍国与移居国之间的利益格局,促使双方思考如何从对立排斥走向合作共赢。
黎相宜
关键词:政治资源
制度型族群聚集与多向分层融入——基于广州南涌华侨农场两个归难侨群体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以广州南涌华侨农场的两个归难侨群体作为比较个案,探讨其产生多向分层融入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难侨群体所形成的聚集状况与亚群体网络内部形成的资源及文化价值观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马来亚归难侨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履历"形成了强势聚集,其亚群体网络所主导的价值观及内部资源能够引导归第二代绕开农场亚文化的负面影响,顺利融入进本地主流社会中。而越南难侨及其第二代则是一种弱势聚集,其所形成的与主流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亚文化以及网络内部贫乏的资源使个体更易于融入本地社会的边缘层中。
黎相宜
关键词:归难侨华侨农场
跨国集体维权与“回飞镖”效应——基于美国福州移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在社会运动与跨国倡议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福州卞村移民的一起跨国集体维权为个案,探讨国际移民的"回飞镖"维权模式的形成过程与发生机制。与典型的回飞镖模型不同,卞村移民的维权框架整合经历了本地动员与海外移民介入的双向互动过程。而且基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与政治框架,行动者较为谨慎且富于策略性地运用NGO与媒体,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特殊身份,利用与祖籍国的政治同盟关系,最终通过杠杆政治迫使相关利益主体做出让步,从而达成维权诉求。
黎相宜
关键词:征地
道义、交换与移民跨国实践——基于衰退型侨乡海南文昌的个案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论文以海南文昌侨乡为例,探讨了基于传统道义与交换互惠两种跨国关系的移民跨国实践的变化及其给侨乡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文昌的海外移民在迁移过程中经历了经济与声誉地位同时上升的过程,再加上受到多层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纯粹社会声誉与身份归属方面的补偿不再对其构成吸引力,使得文昌移民与家乡一直持续的传统道义关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毁,基于传统道义关系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馈赠模式对于文昌移民的吸引力在下降。不少文昌移民试图与家乡重新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道义的、互惠互利的社会交换关系,发展出一种既可赚钱又可普惠地方的跨国实践模式。而由于土地纠纷、行政干预等问题,海外移民与当地政府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交换与互惠关系,使得盈利性跨国实践也没有在文昌移民群体中大规模兴起。这些都进一步导致文昌移民在祖籍地的跨国实践逐渐衰落,也使得侨乡的象征意义与示范效应逐渐式微。华人本着爱国和慈善精神汇款回中国的时代,已经转变为在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环境中着重投资的时代。
黎相宜
关键词:侨乡研究华侨投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