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214)

作品数:3 被引量:48H指数:3
相关作者:卢涛唐斌许积层王金牛吴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动态
  • 2篇坡体
  • 2篇汶川地震
  • 2篇滑坡
  • 2篇滑坡体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多时相
  • 1篇震后
  • 1篇震灾
  • 1篇植被恢复
  • 1篇山地土壤
  • 1篇土壤
  • 1篇汶川地震灾区
  • 1篇像元
  • 1篇像元分解
  • 1篇理化性
  • 1篇理化性质
  • 1篇混合像元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卢涛
  • 2篇许积层
  • 2篇唐斌
  • 1篇吴聪
  • 1篇吴宁
  • 1篇吴彦
  • 1篇石福孙
  • 1篇王金牛
  • 1篇慕楠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的汶川地震灾区河岸带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以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为例被引量:18
2013年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映秀\汶川段河岸带植被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结合高程、坡度及坡向数据,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造成研究区河岸带植被的受损总面积为2736.61hm2,且集中分布在海拔1100—1700m,坡度25—55°之间以及东、东南和西坡;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与震前相比,共恢复了56.20%。
许积层唐斌卢涛
关键词:汶川地震混合像元分解河岸带植被动态
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地区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5
2012年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东、西坡及过渡区域典型山地滑坡体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未破坏的原生土壤相比较,3个区域滑坡迹地土壤砂粒含量均显著升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总矿质氮、土壤粉粒和粘粒含量显著降低;滑坡体土壤pH值在东坡和过渡区显著升高,西坡升高不明显;东坡和过渡区滑坡体土壤氨态氮含量与矿质氮/全氮比值显著降低,而西坡差异不显著;土壤碳/氮比值在过渡区显著下降,东坡和西坡差异不显著.此外,3个研究区域滑坡体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显著.滑坡迹地表征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质地、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等)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地震对滑坡体土壤产生了明显的破坏作用;土壤的碳损失率大于氮损失率,并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土壤的碳缺失.地震对龙门山区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仅有氨态氮存在扰动与空间区域的交互作用,其余理化指标的扰动结果均不受空间区域差异均的影响.这暗示地震有可能是通过对土壤剖面层次的破坏和扰动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生态气候类型差异对于滑坡迹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效应可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吴聪王金牛卢涛吴彦吴宁
关键词:汶川地震滑坡体山地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NDVI监测5.12震后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滑坡体植被恢复被引量:6
2012年
汶川5.12地震造成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评估地震后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5.12地震前后(2007、2008及2011年)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TM遥感影像的NDVI指标为数据源,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映秀—汶川段)植被在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地形因子,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年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造成的研究区滑坡体面积约5 413.95hm2,占总面积的34.74%;(2)滑坡体发育总体上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与坡向无显着相关;(3)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的平均恢复率达66.71%,其中中等及良好恢复的面积为3 942.54 hm2,占滑坡总面积的72.82%。研究结果也显示植被恢复与坡度、海拔有很高的一致性,及植被恢复的复杂性。
许积层卢涛石福孙唐斌慕楠
关键词:NDVI植被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