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5AA60101004)

作品数:9 被引量:177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文朝潘继征夏天翔柯凡熊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水体
  • 2篇氮磷
  • 2篇污染
  • 2篇砾质土
  • 2篇湖流
  • 2篇抚仙湖流域
  • 1篇氮磷比
  • 1篇氮磷流失
  • 1篇低浓度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预处理
  • 1篇原位
  • 1篇藻类
  • 1篇溶氧
  • 1篇生态浮床
  • 1篇生物膜
  • 1篇生物膜反应器
  • 1篇湿地
  • 1篇水体透明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上海市环境保...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汉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北京锦绣大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李文朝
  • 5篇潘继征
  • 3篇柯凡
  • 3篇夏天翔
  • 2篇冯慕华
  • 2篇熊飞
  • 2篇孙从军
  • 2篇李海英
  • 1篇李小平
  • 1篇徐力刚
  • 1篇赵振
  • 1篇刘雪华
  • 1篇赵孟彬
  • 1篇李玲
  • 1篇曹勇
  • 1篇王磊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态浮床的结构设计被引量:45
2009年
目前生态浮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水质修复技术。文章对生态浮床的生态功能、分类、应用等做出介绍,重点描述了浮床的结构和设计,并对生态浮床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曹勇孙从军
关键词:生态浮床
微曝气生态浮床净化入湖河口污染河水原位模型实验被引量:18
2009年
针对污染河水黑臭缺氧、NH4+-N含量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漂浮载体悬挂弹性生物膜填料+水生植物并辅以人工微曝气系统"的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通过原位模型实验,研究了其在大清河入湖河口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当水力负荷为1500mm/d时,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1%、91.3%,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2.7%,对PO43--P的平均去除率为92.5%,对有机物亦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处理1m3水需要的曝气费用约为0.007元.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去除效率高、能耗低,适合流水环境,可直接在污染河道和入湖河口区对污染河水进行自流净化.
李海英冯慕华李玲柯凡李文朝
关键词:污染河水模型试验
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被引量:8
2010年
针对传统人工湿地负荷低、硝化能力弱和易堵塞的缺点,结合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强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自主开发了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工艺,即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微曝气垂直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通过对滇池北岸城郊混合制污水处理的模型试验,分析该工艺流程各净化单元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显示,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对不同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都体现了较强的缓冲调节能力和较高的净化效果。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分别为SS 94.5%、CODCr71.3%、氨氮72.3%,在进水总氮10.0 mg.L-1条件下实现了41.9%的总氮去除率,出水总氮均值为5.8 mg.L-1。
潘继征李文朝李海英柯凡
关键词:人工湿地
抚仙湖水体NP变化及其非点源污染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调查抚仙湖1981—2005年水体N、P变化,以及监测该流域3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体N、P的输入情况,从而揭示抚仙湖水体N、P变化规律及该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抚仙湖水体N素水平增长迅速而P素水平稳定,2001—2005年表层水体TN∶TP平均值达到33.06,P素成为抚仙湖水体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2005年,抚仙湖33条主要入湖河道TN和TP输入量分别为528.3t和70.7t,抚仙湖北部澄江县已成为非点源污染源最为严重区域,化肥的过量施用和畜禽养殖规模的过快发展已成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夏天翔潘继征刘雪华赵孟彬祁云宽熊飞徐力刚
关键词:氮磷比非点源污染
长期低强度曝气技术处理黑臭水体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在保持曝气复氧技术优点的同时,通过控制曝气强度以节约曝气能耗,较大幅度地降低运行成本,拓展其应用范围,提出了1种长期低强度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河道复氧技术。取用上海市徐汇区新港河水为实验用水,通过长期低强度曝气与连续曝气、间歇曝气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低强度曝气技术消除河道黑臭是完全可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去除水体污染负荷。实验中,氨氮去除率90%以上时,低强度曝气所消耗能源仅为连续曝气的10.52%和间歇曝气的25%,可节约大量的能源。
赵振孙从军李小平
关键词:节能降耗
抚仙湖流域砾质土有机及常规肥料淋溶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不同高度土柱进行模拟淋溶试验,比较研究了抚仙湖流域砾质土壤有机及常规肥料N、P流失规律及水体污染风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有机肥料淋洗液中TDN(可溶性总N)浓度先升后降,而常规肥料则持续下降;除20cm高度土柱常规肥料TDP(可溶性总P)浓度快速下降外,其余各淋洗液中TDP浓度变化幅度很小。有机及常规肥料土壤N、P淋溶均以NO3--N和PO4-P形态为主。不同高度土柱TDN、TDP的淋失总量平均值,常规肥料分别为有机肥料的157%、52%,可见常规肥料N素淋溶风险大于有机肥料,而P素淋溶风险则相反。
夏天翔李文朝冯慕华
关键词:模拟降雨淋溶
低溶氧生物膜反应器对城郊低浓度混合污水进入湿地前的预处理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低溶氧生物膜反应器对滇池北岸村镇混合污水进行预处理,旨在去除难以自然沉淀的固体污染物,便于后续湿地深度净化.以小试规模在现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了12个月的连续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3-12m3/(m2·d)、气水比为1:1-2:1、DO浓度基本维持在0.1-2.0mg/L时,生物膜反应器对污水中有机物能够有效去除,进水COD负荷低于0.58kg/(m3·d)的情况下,去除率可稳定在60%以上.低溶氧条件下生物膜脱落缓慢,膜厚度达到800μm,增强了对进水SS的拦截、吸附作用,SS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7%.实验发现低溶氧条件下系统对氮、磷仍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降低曝气量后运行能耗明显减小,以4000t/d的处理规模计算,运行费用在0.05-0.1元/t,尽管混合污水中COD、SS浓度波动范围大,但反应器出水及生物膜的生长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为后续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试验为滇池流域城郊水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与应用参考.
王磊李文朝柯凡潘继征
关键词:生物膜反应器低浓度
抚仙湖流域不同农业模式砾质土壤环境质量及其氮磷流失风险评估被引量:10
2008年
于2006年8月分层采集抚仙湖流域有机及传统农业农田砾质土壤,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重金属含量、养分剖面积累进行测定分析;通过室内降雨模拟,对不同土壤样品氮磷流失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有机及传统农业模式下,砾质土壤机械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0cm土层砂粒含量明显降低:②除传统农业土壤Cd为二级标准,其他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一级标准:③有机及传统农业模式下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养分明显积累,但不同农业模式问无明显差异:有机农业土壤全磷、水溶性氮磷积累程度显著高于传统农业土壤;④有机农业土壤在780mm模拟降雨条件下,氮、磷流失风险更大,氮、磷流失总量分别是传统农业土壤的1.9倍、19.8倍.
夏天翔李文朝潘继征
关键词:砾质土土壤环境质量
云南抚仙湖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71
2008年
根据2005年的综合调查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分析了云南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透明度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2005年6-7月抚仙湖水体透明度范围为0.5-6.2m,平均值为4.6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格局是:南区>北区,湖心区>沿岸区,河口区较低.藻类和悬浮物是影响透明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随着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的增加,透明度下降.近20多年来,抚仙湖透明度呈下降趋势,藻类增加是直接影响因子,水体总氮、总磷的增加促进了藻类的增殖,是重要的间接影响因子.
潘继征熊飞李文朝李荫玺
关键词:水体透明度藻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