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1280)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潘威庄宏忠李卓仑崔建新王美苏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汛期
  • 2篇清代
  • 1篇雨量
  • 1篇台风
  • 1篇渭河下游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风
  • 1篇径流
  • 1篇径流量
  • 1篇黄河上中游
  • 1篇黄河中游
  • 1篇季风
  • 1篇降雨
  • 1篇降雨量
  • 1篇河道
  • 1篇分形

机构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潘威
  • 2篇李卓仑
  • 2篇庄宏忠
  • 1篇满志敏
  • 1篇王美苏
  • 1篇崔建新
  • 1篇叶盛

传媒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叶盛
关键词:黄河中游汛期夏季风径流量
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被引量:10
2012年
基于清代、民国期间多种历史文献中的风、雨、潮现象和"颶、颱"记载重建了1644~1911年影响今华东浙、沪、苏的台风频率序列F。清代史料中记载了该区受263次台风影响,年均0.98次。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4a周期表现最为明显。F与Nino3指数基本对应,反映出入境华东的台风对极端ENSO事件并不敏感,强LaNina年和强ElNino年入境本区的台风频率基本相同。研究时段内,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增暖会增加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
关键词:台风清代
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是渭河平面形态中最活跃的部分。运用近百年来的多种地形资料,在调校民国地图测绘误差的基础上重建了1915—2000年本段渭河平面形态的空间矢量数据,使用盒维数法测算了其近百年来的分维D,发现D区间为[1.0432,1.0774]。1915—1958年是本段河型在相对天然环境下的发展过程,D呈现动态平衡态势,虽有较大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渭河具有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1969—2000年D急剧上升,虽然1960s—1970s泾河口—潼关段大量弯道消失,但渭河下游平面形态不断趋于复杂,其主要原因是三门峡水库引起的溯源淤积和下游筑堤限制了河型发展,河流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基本丧失。研究显示分形方法在描述半湿润区平原河流变化过程中,能更好反映河型发展趋势,也更加适合对多源地形资料中河流形态信息的处理。
潘威
关键词:渭河下游分形
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重建被引量:8
2011年
根据清代万锦滩水位志桩的伏秋汛期(5-10月)涨水水位记录,建立了1766-1911年黄河三门峡断面径流量(m^3)序列,再根据三门峡断面径流量与黄河上中游10站点面积加权降雨量关系,重建了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mm)序列。该序列显示出19世纪中期之后研究区伏秋汛期降雨持续减少,进入20世纪后有所回升。降雨量波动与根据江淮梅雨长度、SLP记录等资料反映的夏季风强度变化基本对应;小波分析则显示本区伏秋汛期降雨量存在明显的50 a周期;在多年际尺度上与指征ENSO强度的UEP指数具有较明显的反相位关系,El-Nino年降雨量放大,La-Nina年则降雨量减小。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降雨量汛期清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