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9-chb-06)

作品数:2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杨爱国吴彪于涛周丽青刘志鸿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杂交子代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扇贝
  • 2篇子代
  • 2篇栉孔扇贝
  • 2篇虾夷扇贝
  • 1篇多态性
  • 1篇扩增多态性
  • 1篇甲基化
  • 1篇甲基化敏感扩...
  • 1篇AFLP
  • 1篇DNA甲基化
  • 1篇F1

机构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2篇周丽青
  • 2篇于涛
  • 2篇吴彪
  • 2篇杨爱国
  • 1篇刘志鸿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315个位点,其中311个为多态位点,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98.73%。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77 1±0.260 6、0.423 9±0.277 7、0.548 8±0.220 9;3个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9 1±0.185 0、0.289 7±0.195 9、0.382 8±0.161 2,表明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2个亲本群体都高。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11 6,栉孔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131 6,虾夷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278 0,表明杂种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遗传距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虾夷扇贝群体、栉孔扇贝群体以及F1群体的所有个体分别聚到一起,且都形成独立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变异来源有30.47%来自群体间,有69.53%来自群体内,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杂种优势的产生与群体遗传多态性有关。
于涛杨爱国周丽青吴彪刘志鸿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F1AFLP杂种优势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MSAP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两种扇贝杂交的结果;F1代的甲基化模式经过了重新调整,其变化相对其亲本主要有4种类型:甲基化水平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多于超甲基化位点。结果证实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丰富了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内容。
于涛杨爱国吴彪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DNA甲基化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