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63)

作品数:43 被引量:570H指数:17
相关作者:吴中海李家存蒋瑶刘艳辉周春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0篇地震
  • 14篇青藏高原
  • 8篇地震危险
  • 8篇青藏高原东南...
  • 8篇南缘
  • 7篇地震危险性
  • 7篇断层
  • 7篇断裂带
  • 7篇裂带
  • 7篇古地震
  • 5篇地貌
  • 5篇地质
  • 5篇青藏
  • 5篇走滑
  • 4篇地震地质
  • 4篇地震危险性评...
  • 4篇第四纪
  • 4篇构造地貌
  • 4篇测年
  • 3篇地表破裂

机构

  • 38篇中国地质科学...
  • 2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0篇首都师范大学
  • 6篇天津市地震局
  • 5篇贵州省地质矿...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河南工程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6篇吴中海
  • 14篇李家存
  • 12篇刘艳辉
  • 12篇蒋瑶
  • 11篇周春景
  • 10篇田婷婷
  • 7篇张克旗
  • 7篇李跃华
  • 6篇赵根模
  • 6篇张铎
  • 6篇黄小龙
  • 5篇马丹
  • 5篇冯卉
  • 5篇宋小庆
  • 4篇范桃园
  • 3篇龙长兴
  • 3篇杨振宇
  • 3篇仝亚博
  • 3篇叶培盛
  • 3篇段启杉

传媒

  • 23篇地质通报
  • 7篇地质力学学报
  • 4篇地质学报
  • 3篇地下水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中国地震
  • 1篇贵州地质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6
  • 15篇2015
  • 16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被引量:34
2015年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罗睿洁吴中海黄小龙黄小巾周春景田婷婷
关键词:构造地貌地震
腾冲-冈底斯新生代造山带的垮塌及陆间裂谷的形成被引量:2
2015年
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以往研究较为薄弱,通过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划分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英安岩和低Sr、中Yb的浙闽型英安岩,其时限分别为上新世(2.78~4.04Ma)和早更新世(0.73~1.19Ma),为腾冲冈底斯带造山隆升后,由稳定至垮塌过程中形成的中酸性火山岩。中新世,腾冲冈底斯高原应力由东西向挤压为主转变为南北向走滑,造山带开始裂解。受潞西—保山地块阻挡,走滑方向偏转,在转折端轴向断片间滑脱形成裂谷盆地。裂谷形成初期,地幔减压上侵,下地壳高压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型花岗质岩浆;至早更新世,随着裂谷加剧,地壳厚度进一步减薄,在低压条件下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浙闽型花岗质岩浆。
张虎吴中海叶培盛陈光艳田素梅姚雪
关键词:英安岩
光释光测年法——综述及进展被引量:62
2015年
光释光(OSL)测年是对沉积物最后一次曝光(或热)事件年代的测定,其测试对象主要为石英和长石。自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不少地学工作者对该技术的原理与测年方式了解十分有限,为了使应用者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使用这一方法,对OSL测年法及其近年来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OSL测年法的基本原理、样品采集及实验室前处理过程、等效剂量(De)值的测定方式、环境剂量率的计算,以及影响测年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分析和探讨。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e值测定方法与技术上的进展及已经获得较可信年龄的相关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OSL可能测年的范围和影响结果可靠性的一些潜在因素,以及对获得100ka^1Ma间的年龄新的释光信号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张克旗吴中海吕同艳冯卉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石英长石
探地雷达在探测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探地雷达具有快速、检测范围广、探测深度深、分辨率高及对地表环境无破坏等特点,在活动断层探测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简要介绍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的基础上,选择高分辨率的探地雷达对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断裂带附近的活动断层进行探测。采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建立活动断层的数值模型对其雷达波响应特征进行模拟,分析断层在探地雷达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根据断层的反射波特征解译探地雷达图像,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结合探槽开挖对比,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结果与探槽开挖后的断裂带剖面展示的断层活动性质基本一致。根据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的探地雷达图像与探槽剖面上断层反射波特征的对比研究,解译了玉树地震震中位置探地雷达剖面上的断层展布。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快速探测活动断层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地表破裂不明显的区域,不仅可以准确地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还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地下岩层的层位信息及探槽断面之外的地表下图像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以后运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提供参考。
张迪李家存吴中海钟若飞田婷婷张铎刘晓东
关键词:探地雷达活动断层探槽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被引量:31
2014年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吴中海赵根模龙长兴周春景范桃园
关键词:地质力学青藏高原
川西理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遥感影像标志被引量:29
2014年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直观性、时效性以及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制约的特点,在活动断裂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章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 ETM、ALOS、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ASTER全球数字高程模型)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关键地段的野外实地考察,对展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之藏东-川西高原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带整体呈不连续的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全长可达400km左右。根据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对其进行分段,自北西向南东可分五段,依次为:卡贡断裂、章德断裂、毛垭坝断裂、理塘断裂及康嘎-德巫断裂。综合分析不同断裂段的影像特征、错断地貌特征及现代地震活动情况表明,整条断裂带南段的毛垭坝-理塘-德巫断裂段的影像特征最明显、最连续,活动性明显较北段显著,这一特征可能暗示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挤出的速率有自西向东加快的趋势。
马丹吴中海李家存李跃华蒋瑶刘艳辉周春景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
藏南及邻区典型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现状与时代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在系统梳理扎达盆地、尼泊尔Thakkhola半地堑盆地、吉隆—沃马盆地、乌郁盆地磁性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地磁年代所代表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藏南及邻区各近南北向裂谷盆地自形成以来均发育2次明显的沉积变动事件,第一次为距今10.6~8.1 Ma期间各盆地分别开始接受沉积,第二次为距今3.5~2.0 Ma各湖盆的连续消亡;总结高原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高原在距今约8 Ma及3 Ma左右也有明显的2次气候变化,即沉积事件与气候变化事件在时间上具有近同时性。扎达盆地、吉隆—沃马盆地、达涕盆地三趾马化石的时代都处于距今7.0~6.5 Ma之间,也具有近同时性。结合高原的整体演化,认为其可能在距今10.6~8.1 Ma、3.5~2.0 Ma发生了2期比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同时,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地区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提出了建议。
何林吴中海哈广浩张海军
关键词:晚新生代磁性地层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东缘旋转变形机制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14年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受到华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等不同程度的阻挡,引起高原的整体隆升。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物质向南"逃逸",青藏高原东缘现今的地壳运动表现为围绕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的旋转。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的旋转变形特征,基于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的块体构造模型,利用粘弹性接触单元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控制青藏高原东缘旋转变形的动力学环境,模拟的GPS速度与实测GPS速度能够较好的地吻合,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和活动断层的性质也能够较大程度地吻合,模拟过程采用的边界及其代表的动力学环境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整体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持续碰撞和稳定的华南板块的阻挡,在下地壳的拖曳和重力作用下,青藏高原物质从南部边界"逃逸"。在"逃逸"过程中,受印度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影响,沿实皆断裂缅甸板块对巽他板块的剪切拉升作用是形成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旋转运动和地壳变形的重要因素,也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范桃园孙玉军吴中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数值模拟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被引量:17
2014年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蒋瑶吴中海刘艳辉田婷婷张铎黄小龙黄小巾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滑坡古地震事件地震地质灾害
青海玉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解译及构造活动性被引量:17
2014年
综合利用IRS-P5、ALOS、Google earth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ASTER DEM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玉树地区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其空间展布和分段情况,对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共解译活动断裂18条,总体呈Y字型分布。通过错断水系位错量的量测、三维地貌对比、地形起伏度和历史地震对比等多种分析,断裂活动强度可以分为强烈、中等和弱活动3个等级,其中当江—多彩断裂、玉树断裂和巴塘断裂是玉树断裂带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
李家存吴中海张铎刘晓东
关键词:遥感解译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