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军杨正润史建国唐玉清梁庆标更多>>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口述
  • 2篇口述史
  • 2篇采访者
  • 1篇代人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学术
  • 1篇迂回
  • 1篇雨点
  • 1篇哲学
  • 1篇正误
  • 1篇人文学
  • 1篇书店
  • 1篇诉求
  • 1篇年表
  • 1篇朋友
  • 1篇青年
  • 1篇青年朋友

机构

  • 2篇华侨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王军
  • 1篇唐玉清
  • 1篇刘佳林
  • 1篇史建国
  • 1篇梁庆标
  • 1篇杨正润

传媒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传记研究:我终生的事业——写给青年朋友的学术自传被引量:1
2013年
三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学习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的时候,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有许多天分甚高,也非常勤奋的人物,为自己的研究几乎是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但是他们的成果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也没有引起后人的注意。
杨正润
关键词:学术传记西方哲学文化史
基于对话、共享权威——论口述史的性质被引量:4
2012年
口述史是采访者与讲述者经过口述对话合作完成的。主要负责提供资料的讲述者的自我意识及记忆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采访者需要克服这些因素。而采访者与讲述者不同的身份带来的对话中的不同地位也会影响到访谈的进行及结果。口述史的最终面貌即是二者彼此主张又妥协合作的结果。
王军
关键词:口述史采访者
《陈衡哲年表》正误被引量:1
2013年
陈衡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作家、女学者之一。1914年作为清华招考的首批留美女生赴美留学,1920年归国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大及女师大等高校。主要著作有《小雨点》(新月书店1928年版)、《衡哲散文集》(开明书店1938年版)、以及《西洋史》(商务印书馆1924-1925年版)等等。关于陈衡哲1917年6月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
史建国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正误年表开明书店《小雨点》
从戴思杰的创作看当代法国华人文学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末法国汉学研究的转变和华人文学的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及历史基础,但是,两者在同时期的爆发所形成的交相辉映的局面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识,从而完成各自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关照。在众多将东方神秘主义和社会缺陷夸大的海外小说中,戴思杰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国展现给西方。面对自身在异族文化中的困惑而对故国展开的想象与西方思维模式下的想象中国不一样,那是一个从自身出逃又重新进入的过程。
唐玉清
求真的“第二作者”——试析口述史中采访者的功能被引量:2
2012年
口述史中采访者与传记作者有着明显的差异。采访者参与到口述史中经常是为了引导讲述者讲述往事,而不是为了塑造讲述者的人格。采访者面对的讲述者不同,采访者对讲述者的态度与努力程度就会不同,两者在谈话中的关系也不相同。采访者参与到口述史的创作之中,并对其最终形态负责。
王军
关键词:口述史采访者
现代自我的诉求:中国现代自传发展述要(1919-1937)
2012年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学、文化思潮特别是自传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个体解放、自我表现的欲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自传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尤其在1930年代前后达到高潮。此期自传的面貌和品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代表着中国自传的渐趋成熟,也体现了现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鲜明特征与时代的变迁。现代自传的这一勃兴,构成了中国自传史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景观。
梁庆标
关键词:自我意识现代人格
贵族形象的陷落——《亨利四世(上)》与《三姐妹》比较研究
2018年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和契诃夫的《三姐妹》同样描述了贵族阶级身陷平民环境的一种境况,然而在两部剧作中哈利王子和依里娜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贵族出身的戏剧主人公的命运也因此表达了剧作家不同的意涵。从历史背景、审美文化背景和作家本人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类比,能够辨析莎士比亚与契诃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选择和哲学思考上的异同。将两部作品放置在欧洲文学史的大框架中,可以印证悲剧主人公在地位和行动力上的衰退。
倪炳成刘佳林
关键词:文体虚无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