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7062-02)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宁李长飞王世坤史宗新刘新民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髓内
  • 2篇骨折
  • 1篇髓内钉
  • 1篇髓内钉内固定
  • 1篇髋骨
  • 1篇髋骨折
  • 1篇髋关节
  • 1篇小粗隆
  • 1篇螺钉
  • 1篇内固定
  • 1篇骨干骨折
  • 1篇骨折固定
  • 1篇骨折固定术
  • 1篇股骨
  • 1篇股骨干
  • 1篇股骨干骨折
  • 1篇固定术
  • 1篇关节
  • 1篇复位
  • 1篇闭合复位

机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刘新民
  • 1篇史宗新
  • 1篇王世坤
  • 1篇李长飞
  • 1篇陈宁

传媒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亚洲型髋关节螺钉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亚洲型髋关节螺钉(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ystem,IMHS)与第三代Gamma钉(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134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IMHS组63例和TGN组71例,手术后随访一年观察疗效。结果 TGN组手术时间短于IMHS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患髋功能评分及股外侧疼痛发生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S组发生同侧股骨干骨折4例,另行加长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结论 TGN和IMHS均可安全、有效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IMHS术后股骨干骨折发生率较高,TGN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王世坤史宗新刘新民
关键词:髋骨折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利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控制股骨旋转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利用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控制股骨旋转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志愿者20名,行CT扫描并分别测量两侧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并比较两侧股骨该夹角的差异。采用C型臂X线机对20具股骨标本于截骨前后分别测量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及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结果志愿者左侧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为(65.9±7.5)°,右侧为(64.9±7.2)°;两侧间差值为1.2°~8.7°(3.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7,P=0.365)。20具股骨标本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为50.5°~80.0°(65.7±8.0)°,股骨颈前倾角为9.0°~19.5°(9.0±8.4)°。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法残留旋转移位为1.0°~7.0°(3.7±1.9)°,股骨颈前倾角法残留旋转移位为1.0°~8.5°(4.4±2.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3,P=0.279)。结论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法依靠确切的测量点来测量,准确性较高;此外,旋转程度可以量化,便于矫正;无需特殊投照体位,简便易行。
王世坤史宗新陈宁刘新民李长飞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