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10)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叶捷吴文裕倪喜军岳乐平孟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盆地
  • 4篇中新世
  • 3篇准噶尔盆地
  • 3篇准噶尔盆地北...
  • 3篇北缘
  • 2篇地层
  • 2篇中中新世
  • 2篇哈拉
  • 1篇底界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英文
  • 1篇早中新世
  • 1篇三趾马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石地
  • 1篇始新世
  • 1篇鼠兔
  • 1篇鼠兔科
  • 1篇头骨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4篇吴文裕
  • 4篇叶捷
  • 2篇倪喜军
  • 1篇孟津
  • 1篇岳乐平
  • 1篇伍少远

传媒

  • 5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北缘谢家阶底界—推荐界线层型及其生物—年代地层和环境演变意义被引量:20
2006年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Ma;铁-Ⅱ带:23.2~23.1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Ma;索-Ⅱ带:21.9~21.7 Ma;索-Ⅲ带:21.68~21.15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
孟津叶捷吴文裕岳乐平倪喜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年代地层
新疆布尔津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岩石及生物地层被引量:7
2005年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上部克孜勒托尕依组。额尔齐斯河组为一套富含铁质的色彩鲜艳的碎屑堆积 ,克孜勒托尕依组是一套浅黄绿色砂岩夹杂色泥岩地层。克孜勒托尕依村附近的建组剖面为一连续沉积剖面 ,含有 3个确切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5个化石地点。最下部化石层含有典型的始新世Ergilian期哺乳动物 ,其余两个层位的化石均属早渐新世Shandgolian期哺乳动物。因此 ,该剖面为一Ergilian Shandgolian(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过渡时期的地层剖面 ,是进一步研究该过渡期哺乳动物群替代及Ergilian/Shandgolian地层界线的理想剖面。
叶捷孟津吴文裕倪喜军
关键词:布尔津盆地岩石地层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Anchitherium被引量:8
2005年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的原小尖弱但可辨认,次附尖较发育并与后部齿带共同封闭成一三角形窝,前齿带发育但内齿带弱;下颊齿相对较宽,下颊齿齿叶呈V形,外端显得较为尖锐;下臼齿列由前向后明显变窄;距骨较高窄。这些特征均与内蒙古通古尔的AnchitheriumgobienseColbert,1939一致,而与欧洲的A.a.aurelianense、A.a.steinheimense及A.a.hippoides者不同。因此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应归属Anchitheriumgobiense。我国湖北房县的安琪马也应是A.gobiense种。A.gobiense的前臼齿列的宽度由后向前,尤其是臼齿列的宽度由前向后减小的程度,大于欧洲的A.aurelianense种,这一特征与下颊齿相对较宽、齿叶外端较尖锐、上颊齿的内齿带弱等特征一起组成了中国Anchitherium支系的特征。中国的三趾马化石层位中的大型安琪马Sinohippuszitteli具有明显不同于欧洲安琪马类的特征:1)齿冠很大,上颊齿外脊的外壁呈宽V形;2)其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特别是下前臼齿列向前变窄的程度远超过安琪马属。因此应保留Sinohippus属,Sinohippuszitteli是亚洲大陆上特有的安琪马支系的晚期代表。
叶捷吴文裕孟津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齿列三趾马马类
Alloptox gobiensis(兔形目 ,鼠兔科 )头骨形态及系统位置
2003年
产于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红柳沟组的戈壁跳兔 (Alloptoxgobiensis)头骨化石 ,是Al loptox属头骨化石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 :个体较大。颅顶平缓 ,额骨有眶上嵴且两侧平行。颞嵴、上枕骨、项嵴和枕外嵴发育。眶裂后的翼蝶骨上排列有 6个孔。有外颈动脉孔 ,颈静脉孔为圆形小孔。下颌骨水平支唇侧上缘前倾 ,垂直支前缘有一深沟 ,冠状突位于垂直支前缘唇侧壁中部 ,呈薄片状。基于头骨性状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 ,Alloptox与非洲的Kenyalagomys亲缘关系最近 ,应归入亚科Sinolagomyinae。Alloptox和Kenyalagomys可能起源于亚洲的共同祖先 ,由Sinolagomys或与其相近的属种演化而来 ,在新近纪早期迁入非洲。
伍少远
关键词:兔形目鼠兔科头骨形态中中新世头骨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Pliopithecus的发现(英文)被引量:8
2003年
1997和 1 998年的野外工作期间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底部第二砂层中发现了 4枚上猿牙齿。两枚显然是属于同一个体的左m2和m3发现于 980 1 7地点 ,地理坐标为 46°39.997′N ,88°30 .41 2′E。另一枚左下第一门齿和左上第四前臼齿产自该地点附近的同一砂层中。这是在中国境内、也是亚洲的第二个上猿化石地点。该 4枚牙齿中 ,下门齿可能与m2、m3属同一个种。m2刚开始经受磨蚀 ,m3则刚萌出齿槽。它们不同于所有已知种 (P .zhanxiangi、P .vindobonensis、P .antiquus、P .platyodon和P .priensis)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唇侧有一个很深的、间于下原尖和下次尖的漏斗状小坑。该坑由前次脊 (prehypocristid)、下次尖前方的斜脊的唇侧分支和沿下原尖唇侧壁向下延伸的一条脊所围成。此外 ,m3稍短于m2。在其他形态特征方面 ,新疆的种又以m2和m3尺寸较小、齿尖较低、齿脊较锐、近中凹和远中凹发育、釉面褶皱和唇侧齿带很发育而不同于我国宁夏同心的Pliopithecuszhanxiangi;以m2和m3的冠面较短宽且有很发育的上猿三角与P .vindobonensis区分 ;其m2和m3的尺寸明显大于P .antiquus。但在尺寸和其他形态上与P .platyodon很相似。铁尔斯哈巴合的m2、m3和下门齿应代表上猿属内的一个新?
吴文裕孟津叶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