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G19990754)
作品数:
2
被引量:0
H指数:0
相关作者:
邓李才
新宇
梁艳春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2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2篇
天文地球
主题
2篇
双星
2篇
天体
2篇
天体物理
2篇
天体物理学
2篇
密近双星
2篇
蓝离散星
机构
2篇
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2篇
梁艳春
2篇
新宇
2篇
邓李才
传媒
2篇
天文学进展
年份
2篇
2006
共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蓝离散星研究现状(Ⅱ):观测特性
2006年
不同恒星系统(银河系晕、疏散星团、球状星团、矮星系)中蓝离散星所表现出的观测特性各不相同,这与恒星系统动力学环境及相应的蓝离散星主导形成机制直接相关。因此,分析研究蓝离散星的不同观测特性,也就成为研究蓝离散星形成机制、恒星及双星系统演化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有效方法。
新宇
邓李才
梁艳春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蓝离散星
密近双星
蓝离散星研究现状(Ⅰ):形成机制
2006年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新宇
邓李才
梁艳春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蓝离散星
密近双星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