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081)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毅董衍明刘凯于孙彬王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人细小病毒
  • 4篇人细小病毒B...
  • 4篇病毒
  • 3篇克隆
  • 3篇活性
  • 2篇蛋白基因
  • 2篇浓核病
  • 2篇浓核病毒
  • 2篇结构蛋白
  • 2篇基因
  • 2篇SPLA2
  • 2篇博卡病毒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纯化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育龄
  • 1篇脂酶

机构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武汉生物工程...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李毅
  • 5篇董衍明
  • 3篇刘凯于
  • 2篇彭建新
  • 2篇孙彬
  • 2篇冯志鸿
  • 2篇王媛
  • 2篇黄玉
  • 2篇李京京
  • 2篇赵丹
  • 1篇王也
  • 1篇韩虎
  • 1篇徐鹏
  • 1篇欧阳锦凤
  • 1篇易千慧
  • 1篇陈莹
  • 1篇朱云云
  • 1篇张楠
  • 1篇谢马莉
  • 1篇李永淑

传媒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浓核病毒研究概述被引量:3
2011年
浓核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浓核病毒亚科,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无包膜,直径在18~30nm左右,基因组为单链DNA,末端具有发卡结构,大小为4~6kb,只感染无脊椎动物细胞。本文介绍了浓核病毒基因组的表达策略、宿主域及其决定因子、昆虫对浓核病毒的抗性机制,以及浓核病毒在卫生和农业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此外,也概括了浓核病毒对无脊椎动物养殖业潜在的威胁。
刘凯于彭建新洪华珠李毅
关键词:浓核病毒抗性基因组进化
B19病毒11kDa蛋白对Hela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11 kDa蛋白作为B19病毒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可能在病毒复制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11 kDa蛋白对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GST-11 kDa融合蛋白,并制备免疫血清,利用免疫血清验证了11 kDa蛋白在Hela细胞呈胞浆定位。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发现11 kDa蛋白能上调细胞内NF-κB转录活性,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表明11 kDa蛋白能够引起细胞内IκB-α的降解。同时,11 kDa蛋白还能够上调细胞内炎性因子IL6启动子的活性,而该反应主要依赖于NF-κB通路。结果表明,11 kDa蛋白通过参与细胞内信号途径激活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
董衍明黄玉彭建新李毅
关键词:人细小病毒B19
人细小病毒B19非结构基因ns1和7.5ku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2010年
目的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人细小病毒B19非结构基因ns1和7.5kugene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NS1和7.5ku融合蛋白的表达,为蛋白的纯化奠定基础。方法以含有B19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为模板,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ns1和7.5kugene,以pET-28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s1和pET28a-7.5ku,转化E.coliBL21(DE3),获得重组工程菌株。经IPTG诱导培养6h后,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ns1和pET28a-7.5ku,IPTG诱导能获得较高的目的蛋白。结论人细小病毒B19的非结构基因能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成功的表达,为蛋白的纯化和抗体制备奠定基础。
董衍明冯志鸿王也张楠王媛徐鹏李毅
关键词:人细小病毒B19NS1
人细小病毒B19-VP1u保守区外C端氨基酸对sPLA2活性的影响
2012年
为探寻人细小病毒B19-VP1u保守区外氨基酸序列对sPLA2活性的影响,依次截短B19-VP1u保守区外C端的氨基酸序列,表达纯化截短突变的蛋白后分别检测其sPLA2活性。结果显示,截短7个氨基酸时,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截短15个氨基酸时,酶活性显著降低;截短23个氨基酸时,几乎没有酶活性。表明保守区外C端的第8~24个氨基酸之间的序列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推测其在维持酶的正确三维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黄玉赵丹李毅
关键词:B19SPLA2C末端
用巢式PCR检测育龄妇女人群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调查人类细小病毒B19在武汉地区普通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武汉地区2家医院的血液样本1700份,分为两组。以血清中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第Ⅰ组(普通组,包括男性和女性)阳性检测率为4.50%,第Ⅱ组(妇女组)阳性检测率为8.33%。结论武汉地区育龄妇女的B19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很有必要对孕妇进行诊断从而预防新生儿感染B19病毒。另外,由于巢式PCR具有灵敏、特异、简便等优点,适合于用来检测血液样本中的人细小病毒B19。
邓雪锋朱云云营新艳冯志鸿董衍明李毅
关键词:人类细小病毒B19巢式PCR
Pathogenicity of diatraea saccharalis Densovirus to Host Inse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Viral Genome
2007年
Diatraea saccharalis densovirus (DsDNV ) 的致病力在它的主人幼虫上被测试。结果证明直到在接种以后的 4 天,没有幼虫死亡被观察,感染的幼虫开始从第四天展出感染症状。在 5 天感染以后,感染的幼虫的累积死亡显著地增加了并且而分别地,控制组的仅仅在感染的一样的时期以后是10%和20%,在 21 天感染以后在 12 天和100%以后到达了60%,建议感染的幼虫组的高死亡由于 DsDNV 的高致病力。DsDNA 的尺寸被病毒的 DNA 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学可视化决定,土著人和 endonuclease 的胶化电气泳动消化了 DNA 碎片。本国的 DsDNA 的全部的长度是大约 5.95 kb。DsDNV DNA 与 16 限制酶被消化,那些酶的一张限制地图与 41 个限制地点被构造。Junonia coenia densovirus (JcDNV ) 和街郎 mellonella densovirus (GmDNV ) 的染色体的有那些的 DsDNV 染色体的限制地图的比较显示三个 densovirus 染色体被发现分享许多相同限制地点。因此,大多数下列 endonucleases 欺骗 H 的限制地点我, Hha 我, Xba 我, Cla 我,毒蛇 700, Spe 我, Nco 我和 Bcl 我,被发现在三个 densovirus 染色体之中被保存。在染色体的两结束印射的对称的劈开地点建议了其尺寸被估计是大约 500 bp 的转换终端重复(国际互联网广播台) 的存在。类似的染色体尺寸,几乎相同的限制地点和为这三 densoviruses 的大约 500 bp 的一个国际互联网广播台的存在建议他们属于 ambisense densoviruses 的一样的组。钥匙词致病力 - Densovirus - Diatraea saccharalis - Genomic DNA - 限制地图 CLC 数字 S852.65 基础条款:中国(30670081 ) 的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由 IRD 同意了(研究所 de 精选倒 developpement )
Nazaire KouassiJian-xin PENGYi LICristina CavallaroJean-Claude VeyrunesMax Bergoin
关键词:PATHOGENICITYDENSOVIRUS
人细小病毒B19VP1u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保守区外N端氨基酸对sPLA2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制备人细小病毒B19-VP1u的多克隆抗体,探究VP1u多克隆抗体及其保守区外N端氨基酸对病毒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分子克隆方法构建相应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原核表达系统纯化含MBP标签的VP1u全长及N端系列截短突变融合蛋白;接着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全长VP1u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最后利用磷脂酶A2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了纯化蛋白的磷脂酶A2活性。【结果】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证实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磷脂酶A2活性检测发现全长VP1u-MBP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活性,该活性可以被VP1u的抗体抑制;N端保守区外截短系列蛋白的酶活检测发现,N端截掉12个氨基酸时酶活降低53%,截掉67个氨基酸时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结论】首次发现VP1u保守区外N端氨基酸,尤其是第12个氨基酸前的区域以及第22-67个氨基酸之间的区域,对sPLA2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推测该区域可能对维持正常的蛋白构象起重要的作用;而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也为进一步研究B19病毒VP1u在病毒复制周期的作用奠定基础。
王媛董衍明易千慧赵丹李毅
关键词:人细小病毒B19多克隆抗体磷脂酶A2
人博卡病毒HBoV1非结构蛋白NP1对细胞转录因子的调控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人博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P1对细胞转录因子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6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NP1对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通过ELISA和荧光定量PCR分别从蛋白质和RNA水平检测NP1是否影响TNF-α、IL-6的表达,最后利用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分析NP1是否通过寡聚化发挥功能。【结果】在293T细胞中,NP1可分别提高AP-1、STAT3和GAS转录因子报告载体荧光素酶活性3.69倍、2.45倍和3.03倍,但对NF-κB转录因子报告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转染24 h和48 h后,NP1表达细胞和对照细胞培养基中IL-6和TNF-α蛋白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TNF-α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表明NP1蛋白自身没有相互作用。【结论】结果首次表明HBoV1非结构蛋白NP1对细胞转录因子和炎症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揭示NP1可能与HBoV1致病性有关,为进一步探究HBoV1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孙彬李永淑董衍明刘凯于杨勇波李毅
关键词:人博卡病毒转录因子细胞因子
家蚕浓核病毒BmDNV-1(伊那株)结构蛋白基因VP4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2009年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BmDNV-1结构蛋白vp4基因,并将该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10B,获得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大小为96 000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Amylose柱纯化,使用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出多克隆抗体.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机制提供可靠的工具.
谢马莉于倩李京京李毅
关键词:家蚕浓核病毒结构蛋白克隆蛋白质纯化
人类博卡病毒HBoV1基因组克隆及启动子活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是继细小病毒B19之后,第2个被发现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小病毒。通过PCR扩增方法从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痰液中鉴定HBoV,以鉴定的阳性样本为模板,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病毒基因组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3月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共收集94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检测到33份HBoV阳性样品,阳性率为3.51%(33/941);其中1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占阳性样72.7%;构建了含有HBoV中间大片段基因克隆WHL-1,基因序列比对为HBoV1型,序列全长5 299 bp(GenBank Acession No.GU139423);PCR扩增博卡病毒左端唯一启动子区,分别构建病毒启动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载体pGL3-pBoV-EGFP/pGL3-Basic-pBoV,转染哺乳动物细胞,通过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和荧光素酶活性定性并定量研究人类博卡病毒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活性;结果显示,启动子在试验细胞中都具有活性,且比强启动子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ytomegalovirus,CMV)活性更高,在293T细胞中HBoV1启动子活性是CMV的4~5倍;已构建的基因组克隆和病毒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现的高活性为下一步的病毒转录、翻译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李京京孙彬欧阳锦凤陈莹韩虎刘凯于李毅
关键词:克隆启动子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