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206)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5
- 相关作者:单鸿朱康顺孟晓春姜在波钱结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远红荧光蛋白报告基因mKate2对肝癌细胞的标记及荧光成像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制备远红荧光蛋白报告基因mKate2慢病毒,用于标记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并进行体外的细胞荧光成像,为肿瘤的活体荧光成像示踪提供基础.方法 以pmKate2-N质粒为模板,将mKate2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V5-DEST;pLenti6.3-mKate2表达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并测定慢病毒的活性滴度;mKate2慢病毒以病毒感染复数(MOI)=6感染HepG2 96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检测感染效率;收集2×106个mKate2-HepG2细胞,通过光学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确定最佳成像参数.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mKate2基因序列正确,无突变或缺失;mKate2慢病毒的活性滴度为1.6×106TU/ml;mKate2慢病毒感染HepG2 96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FACS检测显示mKate2的阳性率为93.8%±0.4%;激发光(530±15)nm和发射光(710±28)am为对mKate2-HepG2细胞进行荧光成像的最佳参数.结论 慢病毒能够介导远红荧光蛋白报告基因mKate2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高效标记,并且mKate2标记的HepG2能够进行体外细胞荧光成像,可以用于下一步的活体肿瘤示踪研究.
- 李丹沈敏张波李征然庞鹏飞朱康顺王劲黄明声孟晓春单鸿
- 关键词:肝肿瘤
- 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及肿瘤影像学特征,探讨HCC患者肝移植(LT)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7月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30例(男210例、女20例,中位年龄50岁)因HCC行LT术患者的临床及肿瘤影像学特点,将这些特点视为肿瘤复发的预测因素。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HCC患者LT术后生存率,绘制不同预测因素水平HCC患者坍术后的无瘤生存曲线。分别运用Log-rank test及Forward Conditional Cox回归分析对预测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得到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定期随访3—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230例HCC患者LT术后在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患者77例,无肿瘤复发患者153例,死亡63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75%、69%,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65%、63%。单因素分析HCC患者LT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0.05):患者年龄〈50岁、超出米兰标准、TNM分期Ⅱ-Ⅲ期、肿瘤数目≥2、活性肿瘤最大直径〉5cm、肝移植术前介入治疗后活性病灶直径减小小于原病灶直径的30%、肿瘤分布〉1叶、肿瘤边界不清晰、肿瘤的病理分级差、术前血清AFP浓度〉400ug/L、活性肿瘤直径总和≥7.7cm及门静脉癌栓。多因素分析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P〈0.05):肿瘤的病理分级差、术前血清AFP浓度〉400ug/L、活性肿瘤直径总和≥7.7cm及门静脉癌栓。结论HCC患者LT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的病理分级差、术前血清AFP浓度〉400ug/L、活性肿瘤直径总和≥7.7cm及门静脉癌栓。HCC患者LT术前积极的介入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复发。
- 吴春单鸿
- 关键词:肝细胞肝移植肿瘤复发射频消融术
-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七例诊疗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性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经CTA确诊为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接受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接受CTA随访。分析CT影像表现、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CTA可见低密度的动脉内膜片将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分为扩张的假腔和受压狭窄的真腔,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7例均支架置入治疗成功,临床症状缓解。术中于肠系膜上动脉置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共11枚。支架直径6—8mm,长度30~40inm;4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3例置入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入自膨式金属裸支架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瘤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人覆膜支架1枚。术后3个月时随访CTA显示,6例患者夹层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消失,合并存在的腹腔干动脉夹层和腹腔干动脉瘤均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再发轻度腹痛,CTA检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形成附壁血栓并导致管腔狭窄,经持续抗血小板、抗凝治疗3个月后腹痛逐渐消失。患者随访时间16~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内未出现血栓形成或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庞鹏飞孟晓春陈俊伟关守海钱结胜朱康顺许长谋姜在波单鸿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 经皮经肝肝内门体分流术的多层CT影像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严重肝硬化患者肝实质、门静脉与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在影像上的特征,评估经皮经肝肝内门体分流术(PTIP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50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严重肝硬化患者,在多层螺旋CT(MDCT)上模拟PTIPS,选右侧腋中线第8或第9肋间为经皮穿刺点A点,门静脉右支主干远端为门静脉穿刺点B点,肝右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为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C点,门静脉主干起始处为D点。A、B、C三点连线为经皮经肝穿刺道,C、B、D三点连线即门体分流道。所有患者肝脏CT增强扫描后行MPR后处理,测量数据用X^-±s表示,并计算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同时分析门静脉有支与肝后段下腔静脉、肝动脉及胆管的解剖关系。结果模拟穿刺针体内部分的长度(A—B—C长度)为(145.7±14.8)mm;穿刺针的弯度(A—B径线与B—C径线夹角)为(145.0±9.9)°;肝实质段分流道的长度(B—C长度)为(42.7±7.2)mm;当门静脉主干闭塞时,分流道长度(C—B—D长度)为(117.7±11.6)mm;分流道的角度(B—C径线与B—D径线夹角)为(108.5±5.9)°。50例患者中肝后段下腔静脉位于门静脉右支背侧者24例,位于同一平面者26例;肝右动脉及右肝管均位于门静脉右支腹侧。经门静脉有支穿刺肝右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的路径中无大的动脉、胆管等重要结构。结论从解剖学角度分析,PTIPS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量化穿刺针的长度、角度及分流道长度、角度,可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
- 邵硕姜在波王劲李名安李征然钱结胜王皓帆刘涛刘静静单鸿
- 关键词:门体分流术螺旋计算机介入性
- 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双融合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人转铁蛋白受体(TfR)双融合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功能鉴定,为活体光学/磁共振双模式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TfR基因克隆到pEGFP.C1载体,构建重组pEGFP-C1-TfR质粒。pEGFP-C1-TfR质粒转染293T细胞48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通过RT-PCR检测TfR的表达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EGFP-TfR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Tf探针摄取和竞争实验检测EGFP-TfR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测序结果显示,EGFP.TfR基因序列正确,无突变或缺失。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GFP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TfR高效表达;EGFP-TfR融合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并能够特异介导Tf的内吞。结论EGFP-TfR双融合报告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且能够高效表达发挥各自的功能,可以用于后续的活体光学/磁共振双模式成像。
- 李丹周斌张波覃杰朱康顺黄明声孟晓春单鸿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基因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造影表现及其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造影特点,并探讨其与病因的联系。方法46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黄疸,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及经皮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1例行肝动脉造影检查,45例行多层CT检查及肝动脉重建。回顾性分析其胆道造影表现,对胆道狭窄类型进行分类,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类型胆道狭窄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形态学改变的异同点,并结合发病机制加以阐述。结果PTC证实吻合口狭窄(ABS)为21例,非吻合口狭窄(NBS)为25例,其中NBS伴肝动脉栓塞(HAT)13例,不伴HAT12例。PTC示肝门区胆管狭窄患者共26例,NBS患者(发生率92.0%)发生肝门区胆管狭窄明显多于ABS患者(发生率14.3%,P〈0.05)。肝内胆管狭窄患者共31例,NBS患者(发生率100.0%)发生肝内胆管狭窄明显多于ABS患者(发生率28.6%0,P〈0.05)。肝内胆管扩张患者共33例,不合并HAT的NBS患者(发生率16.7%)发生肝内胆管扩张明显少于ABS患者(发生率100.0%)及合并HAT的NBS患者(发生率76.9%,P〈0.05)。肝外胆管扩张患者共21例,ABS患者(发生率85.7%)发生肝外胆管扩张明显多于NBS患者(发生率12.0%,P〈0.05)。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同时出现的患者共18例,AKS患者肝内胆管扩张较多见(发生率100.0%),不合并HAT的NBS患者以肝内胆管狭窄多见(发生率100.0%),但合并HAT的NBS患者(发生率76.9%)出现肝内胆管狭窄并扩张明显多于ABS患者(28.6%)及不合并HAT的NBS患者(发生率16.7%,P〈0.05)。46例经皮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符合胆管狭窄的诊断。结论肝移植后ABS患者、合并及不合并HAT的NBS患者的造影表现有不同的特点,其胆管狭窄及扩张部位不同。
- 吴春朱康顺姜在波孟晓春李名安单鸿
-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造影术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