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696)

作品数:16 被引量:137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平王趁义王水良金乐娟王小祥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马尾松
  • 5篇胁迫
  • 4篇根际
  • 3篇铝形态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铝胁迫
  • 2篇马尾松幼苗
  • 2篇根际环境
  • 2篇根系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叶绿素A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有机酸分泌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运行性
  • 1篇运行性能

机构

  • 11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9篇王平
  • 7篇王趁义
  • 5篇王水良
  • 2篇韩志萍
  • 2篇王芳
  • 2篇王小祥
  • 2篇金乐娟
  • 1篇刘春晓
  • 1篇李海燕
  • 1篇戴建远
  • 1篇吴湘
  • 1篇袁彩君
  • 1篇范红梅
  • 1篇袁玮良
  • 1篇王新春
  • 1篇王斌
  • 1篇胡娟娟

传媒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现代化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胁迫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根际铝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在不同pH值(2.5、3.5、4.5和5.6)模拟酸雨处理下,研究根箱栽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幼苗生物量(根茎长、根与茎叶干重、一级侧根数)、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在酸雨pH 3.5-5.6范围内对松树幼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值和铝形态以及植株铝积累量进行测定,以探明酸胁迫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根际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酸雨pH从5.6降至2.5,马尾松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而根系质膜透性从13.2%升至36.4%,膜伤害度由轻度的4.1%提高到重度的23.2%,且重度酸胁迫下两者变化均极显著(P<0.01);此外随酸胁迫强度的增强,马尾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值分别由5.95和5.91降至4.02和3.87,而根际土壤中交换态、有机结合态铝含量则分别上升至7.27和18.1 mg/kg,且马尾松植株铝积累量增加至49.46μg/株,其在植株根系中的积累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上述结果表明,酸胁迫使得马尾松根系质膜受损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引起光合作用减弱,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另外,酸雨能改变土壤中铝化合物的形态,增加活性铝离子溶出量,其中一部分转化成有机结合态铝,另一部分则通过根系吸收累积在幼苗植株内,阻碍马尾松生长发育.(图5表3参45)
周思婕王平张敏陈舒展许雯朱丽婷何销勤龚书锐
关键词:酸胁迫马尾松根际铝形态叶绿素
铝胁迫对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采用砂基栽培,研究不同铝胁迫强度(0、50、100、150、200μmol.L-1)和胁迫时间(30d、60d和100d)条件下,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单株根长、根干重、根系质膜透性、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平胁迫(0~50μmol.L-1)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生理指标影响较小;中等水平胁迫(100μmol.L-1)是马尾松根系生长和活力变化的转折点;重度胁迫(150~200μmol.L-1)条件下,根系生理指标呈现大幅度下降变化趋势。根长、根质量、质膜透性和根系活力可作为马尾松幼苗根系受铝毒害的鉴定指标。短时间(〈30d)根际供铝,马尾松幼苗适应能力较强,根系生长抑制不明显;栽培30d以上时,马尾松根部对铝胁迫的响应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加剧。
王水良王平王趁义
关键词:铝胁迫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根系活力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对十溴二苯醚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室内试验法,以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作为水体中悬浮颗粒物(SPM),研究了SPM对十溴二苯醚(BDE-209)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对BDE-209的吸附分别在1.5h和0.5h内达到最大,在3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对BDE-209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这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浓度和类型有关;在实验浓度范围内,BDE-209在SPM上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较好地拟合;解吸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且沉积颗粒物比浮游植物颗粒物具有更明显的迟滞性;pH中性、温度20~30℃的水体有利于SPM对BDE-209的吸附.
王平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十溴二苯醚
降水酸度对马尾松根际环境中铝形态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为了探明降水酸度对植物根际环境中铝形态的影响,以马尾松为例,采用根箱栽培、配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以室外模拟酸雨喷淋法研究马尾松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铝形态的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土壤中铝化合物具有溶蚀作用,可促进土壤里活性铝离子(Al3+)溶出,并且酸雨pH值越低,活性铝离子累积溶出量越大,溶出的铝所形成的铝形态在马尾松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以及根际不同土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马尾松根际pH值和根系分泌物协同影响铝形态的动态变化。根际土壤中有机铝结合态含量增加,交换态铝含量则稍稍下降。
王水良王平王趁义
关键词:降水酸度根际环境马尾松铝形态
马尾松酸性根际环境中铝的化学行为——以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地土壤为例被引量:22
2010年
以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地土壤为例,通过马尾松幼苗盆栽试验法研究了酸性土壤–马尾松根系界面铝(Al)的化学行为.林地土壤中的铝可分级为交换态铝(Alex)、有机态铝(Alor)、氧化态铝(Alox)、碳酸盐态铝(Alc)和不溶态铝(Alin).研究结果表明:共存盐基离子Ca^(2+)、Mg^(2+)、K^+和Na^+对Al^(3+)在土壤–马尾松根系界面行为的影响呈正效应(缓解铝毒),影响顺序为Ca^(2+)>Mg^(2+)>K^+≈Na^+.全氮和全磷含量与根系铝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Organicmatter,OM)含量与根际Alor浓度呈正相关.土壤pH值(<5.0)与根际Alex呈负相关,根际Alex大于非根际Alex,马尾松根系铝的吸收主要取决于根际土壤Alex含量,Alex进入根系后逐步与根细胞壁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配位,主要以Alor累积于根部.
王水良王平王趁义戴建远
关键词:化学行为马尾松
原位柱撑改性膨润土在微污染饮用水除磷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Al^3+离子较易水解聚合的性质,微波辅助合成了keggin Al13原位柱撑改性膨润土(PMCs),并探究了其对微污染饮用水中磷元素的去除作用,研究表明,PMCs对磷的混凝和去除作用优于原土、工业PAC和传统的柱撑改性膨润土(CPMCs);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水样的pH值以及初始浓度等,其最佳除磷条件是:在500mL 10mg/L含磷水样中加入1.5g改性膨润土,搅拌速度为180r/min,搅拌时间为5h,水样pH为6~8。
王趁义袁晖韩志萍袁彩君唐铭胡娟娟
关键词:改性膨润土微波合成除磷
植物质膜H^(+)-ATP酶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植物质膜质子泵(H^(+)-ATP酶)是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为次级主动运输提供质子动力,既参与调控植物正常生长,也参与植物响应环境因子等非生物胁迫时抗性机制的构建.探讨植物质膜H^(+)-ATP酶活性调控机理已成为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简要概括植物质膜H^(+)-ATP酶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质膜H^(+)-ATP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重点论述酶活性在基因表达和蛋白磷酸化水平上的调控以及胞内信号分子在调控中所起的作用.在非生物胁迫下,植物通过调节质膜H^(+)-ATP酶活性水平提高其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来响应温度、酸度、盐分、重金属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植物质膜H^(+)-ATP酶活性可以由转录水平改变引起的酶蛋白基因特异性表达调控,也可以由酶蛋白翻译后磷酸化修饰调控.生长素、蛋白激酶、Ca2+、H2O2等胞内信号分子介导了这两种酶活性调节方式的进行,但是对植物细胞内信号分子在质膜H^(+)-ATP酶活性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传导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未来应结合细胞水平、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多角度系统深入探究植物质膜H^(+)-ATP酶响应逆境胁迫活性调控机理,并重点分析植物细胞内信号分子在质膜H^(+)-ATP酶活性转录及翻译后修饰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传导途径.(图2表1参93)
周思婕张敏王平
关键词:质子泵生理功能磷酸化非生物胁迫
重金属离子(Cu^(2+))胁迫对菹草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为环境监测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及指示植物。[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了菹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组的菹草叶片始终呈翠绿色。Cu2+浓度为1.0 mg/L时,第2天菹草老叶褪绿,第3天菹草嫩叶开始褪绿,第4天菹草芽心褪绿。0.5 mg/L Cu2+处理8 d对菹草的影响不明显。在5种不同浓度的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菹草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且其含量与胁迫时间和Cu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菹草能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使用。
王斌王趁义韩志萍范红梅吴湘
关键词:菹草CU2+叶绿素可溶性蛋白
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有机酸分泌和根际pH值的变化被引量:27
2010年
以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选用砂培法研究铝胁迫对马尾松根际pH值、有机酸分泌以及植株中铝累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铝导致根际pH值增加,当铝浓度高于300μmol.L-1时,根际pH值则趋于平稳。在测试的5种有机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乙酸)中,当铝浓度由0升至300μmol.L-1时,草酸和苹果酸根系分泌量随之升高,与根际pH值呈正相关关系;而当铝浓度高于300μmol.L-1时,草酸和苹果酸分泌量则趋于平稳,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影响根际pH值的变化。其次,活性铝通过根系进入植株后,由于营养作用和运输机制,出现分布差异,根部铝积累量明显高于茎和叶。当根系接触的铝浓度低于300μmol.L-1时,植株铝积累量与根际pH值,以及草酸、苹果酸分泌量呈显著正相关。
王水良王平王趁义
关键词:铝胁迫马尾松幼苗根系分泌物根际PH
DBP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文章研究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叶绿素a含量、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DBP在较低浓度范围内(1~4 mg/L)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特性、SOD和CAT的活性;然而较高浓度的DBP(8 mg/L)却对藻类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同时还会降低SOD、CAT的活性。这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DBP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水华化感抑制剂的研发和安全使用提供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对全面了解水华暴发机制有一定的意义。
刘春晓王平李海燕王新春袁玮良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可溶性磷CA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