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106804)

作品数:25 被引量:358H指数:12
相关作者:沈禹颖金樑王晓娟李永庚王树和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植物
  • 6篇菌根
  • 6篇丛枝菌根
  • 4篇植被
  • 4篇宿主植物
  • 4篇土壤
  • 4篇苜蓿
  • 3篇菌根真菌
  • 3篇浑善达克
  • 3篇浑善达克沙地
  • 3篇丛枝菌根真菌
  • 2篇氮素
  • 2篇植被覆盖
  • 2篇速效
  • 2篇速效磷
  • 2篇土壤氮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紫花
  • 2篇紫花苜蓿

机构

  • 20篇兰州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巴彦淖尔市气...

作者

  • 10篇沈禹颖
  • 8篇王晓娟
  • 8篇金樑
  • 4篇李永庚
  • 3篇韩方虎
  • 3篇王希
  • 3篇杨惠敏
  • 3篇蒋高明
  • 3篇王树和
  • 3篇苏本营
  • 3篇赵银
  • 2篇侯扶江
  • 2篇王昶
  • 2篇许宏
  • 2篇王先之
  • 2篇王茜
  • 2篇高崇岳
  • 2篇王冬梅
  • 2篇杨晶
  • 2篇刘美珍

传媒

  • 6篇草业科学
  • 4篇草业学报
  • 3篇科技导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化学与生物测试方法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以半干旱区5龄和9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cv.Longdong)土壤为供试对象,采用3种提取剂(0.01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结合黑麦草(Lolium perenne)盆栽的生物测试对2个年龄苜蓿地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01 mol/L CaCl2提取剂对硝态氮的提取能力显著高于热水和1 mol/L KCl,1mol/L KCl提取土壤铵态氮的提取能力最小;黑麦草在5龄和9龄苜蓿土壤中的吸氮量分别为2 100和3 100mg/m2,由0.01 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提取剂提取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黑麦草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0.01 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提取剂提取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植物吸氮量关系不确定,不能作为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贾世玉韩方虎沈禹颖
关键词:KCLCACL2供氮能力
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鲁西南地区为例
2013年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周美华苏本营许宏苏华姜东李永庚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4种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2
2011年
在甘肃庆阳(降水量517 mm)和榆中(降水量350 mm)的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豆科牧草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cv.Longdong)、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以及1种禾本科牧草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主要生长期的C、N含量及计量比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牧草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全氮含量随生长期呈降低趋势或在孕穗(蕾)期较低,叶全氮含量高于茎和根;C/N随生长期呈增加趋势或在孕穗(蕾)期较高,叶C/N低于茎和根,禾本科牧草C/N高于豆科牧草。榆中一年生黑麦草C/N高于庆阳,而豆科则相反。牧草C/N随生长期的变化与不同植物不同阶段C同化和N吸收有关。
王冬梅杨惠敏
关键词:牧草生长期碳含量氮含量
浑善达克沙地稀树疏林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被引量:5
2011年
森林和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发育在半干旱地区沙地上的疏林草地植被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L.)疏林草地的生物量、生产力(NPP)以及降水利用效率(RUE)区分不同生境,即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丘间低地、柳灌丛和低湿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比较了植被碳库及NPP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疏林草地的平均生物量(21.30Mg·hm-2)与NPP(11.06Mg·hm-·2a-1)分别比典型草原地带的平均值高90%和59%,RUE近于后者的2倍,沙地水平上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为2.9,说明大量的植被碳贮藏于地下,沙地中乔木对生物量和NPP的贡献不大,分别为10%和1.3%,但对于维持疏林草地的完整性具有重要功能。浑善达克沙地的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与地带性的典型温带草原不同,应属于一类温带萨王那生态系统类型,合理的管理和恢复措施将有助于其在畜牧业和碳固持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
李刚李永庚刘美珍蒋高明
关键词: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降水利用效率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牧鸡”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在群体控制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放养条件下柴鸡的饲料需求情况,并探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放牧柴鸡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原上放牧柴鸡,能够节省26%的饲料粮,"草原牧鸡"模式下的柴鸡每产出1kg毛鸡比笼养模式下的柴鸡少消耗饲料1.48kg;在草原上放牧柴鸡,对草场生产力的影响较小,显著低于放牧牛羊,有利于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还能够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草原牧鸡"模式下,每公顷草场可比传统放牧模式收入高1500元左右;另外,"草原牧鸡"模式产出的大量生态有机柴鸡肉和柴鸡蛋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苏本营李永庚苏华许宏蒋高明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牧鸡节粮生产力有机食品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7
2010年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关键词:免耕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氮比
分子标记在丛枝菌根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微生物类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AM真菌的分类鉴定是菌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经典的菌根真菌鉴定技术的局限性,本文围绕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RAPD、RFLP、SSCP、AFLP等在AM真菌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多态性测定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取得的成果,并对不同分子生物学技术之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AM真菌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孙向伟王晓娟张贵启高飞翔沈禹颖金樑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分子标记RAPDPCRRFLP
遮荫环境对白三叶草气孔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为弄清遮荫环境影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生长的机理,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白三叶草的气孔特性和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较强生境光照条件下,白三叶草的气孔密度较大;中叶与侧叶气孔密度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光照条件对气孔分布无显著影响。较强生境光照条件下,白三叶草的光合、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较高,而蒸腾却较小。不同生境光照条件下白三叶草对CO2和光的响应趋势类似,但较强生境光照条件下CO2补偿点、羧化效率和光合能力均较其他两区低,而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最高。结果表明,较强生境光照增加了白三叶草的气孔密度,提高了光合速率,但却降低了其光合能力。
韦海建杨惠敏赵亮
关键词:白三叶草光照时间气孔光合作用
丛枝菌根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与宿主植物的互作被引量:27
2007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生物量生产、调节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盐渍化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胁迫生境条件,全球盐渍化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因而探讨AM菌根在此胁迫生境下对宿主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盐胁迫条件、AM菌根和宿主植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AM真菌对盐胁迫的响应,包括菌根共生体形成、菌根侵染率、AM真菌的分布、菌丝体生长发育、孢子的形成和分布等;2)盐胁迫条件下AM菌根对宿主植物的效应,包括AM菌根促进宿主植物对P、N等元素的吸收、降低植物体内Na+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进而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和对植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等;3)AM菌根提高宿主植物耐盐性的机理,分别从植物根系形态的改变、水分吸收能力的加强、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平衡,以及细胞生理代谢的调节等方面对AM菌根促进植物抗盐性的机理进行了剖析。
金樑陈国良赵银王晓娟
关键词:丛枝菌根盐胁迫宿主植物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祖厉河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祖厉河流域1987,1993,2003年的TM图像和2000年的ETM^+图像共四期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运用混合像元模型(MPM)及NDVI反演植被覆盖度,并划分为4个不同的盖度等级.根据盖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祖厉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祖厉河流域植被覆盖在1987-2000年逐步退化,到2000年起开始逐步恢复,经历了从逐步退化到逐步恢复的过程,植被的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紧密相关.基于遥感技术进行祖厉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祖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岳玮刘慧明孙国钧
关键词:遥感监测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地理信息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