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2049)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于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爱伦·坡
  • 1篇德国浪漫主义
  • 1篇印象主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时代
  • 1篇殖民
  • 1篇日志
  • 1篇托多罗夫
  • 1篇中世纪
  • 1篇中世纪文学
  • 1篇中心主义
  • 1篇文本
  • 1篇文论
  • 1篇西方文论
  • 1篇小说
  • 1篇小说研究
  • 1篇伦理
  • 1篇伦理批判
  • 1篇摹仿
  • 1篇摹仿论

机构

  • 6篇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于雷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世纪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2年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显著呈现出"回归伦理"、"回归创作"及"回归本土"等三种格局并驾齐驱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以往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新世纪的爱伦.坡小说研究凸出文本发生的内在肌理及其相应的认知范式,注重采用以文本为核心的"多元化方法论",融合发生学批评、传记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以及各种围绕"种族问题"所展开的社会学批评,从而使得坡的小说研究得以置身于文学与文化、现实与想象、自觉与直觉相互交织的审美网络中。这种系统化的阐释路径不仅有效发掘出爱伦.坡小说中常为人所忽略的文学逻辑,而且更为科学地还原了爱伦.坡作为19世纪美国作家的历史"面相"。
于雷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研究
《雷姬亚》:“德国浪漫主义转型期”的人文困惑
2012年
P.P.库克在1839年写给坡的书信中首次对《雷姬亚》结尾的艺术性提出质疑,此后,这则被作者本人奉为"最佳"的短篇小说在一个多世纪的接受历程中引起了批评界的众多关注和争论。出于重新阐释之目的,本文拟选取《雷姬亚》批评史上颇具影响且极具代表性的三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背景,以厘清其各自所存在的阐释缺陷,在综合三者之批评得失的基础上,本文通过1846年12月《格雷厄姆杂志》上刊载的坡的"页边集"分析,旨在指出《雷姬亚》中的叙述者是故事的真正逻辑中心,他所代表的乃是一位正统的德国浪漫主义(追随)者;面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从"冲动阶段"(雷姬亚)到"批判阶段"(罗温纳)的转型,叙述者表现出了作为"人文困惑"隐喻的心理病症。
于雷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
西方文论关键词 摹仿被引量:3
2012年
"摹仿"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诞生之日起,它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的实践摸索与批评家的理论雕琢,至今方兴未艾。本文出于论述的可行性考虑,试图将作为实践的文学摹仿活动置于现代西方摹仿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加以探讨,尤其突出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和托多罗夫的摹仿"偏离说"这两个关节点,对它们进行综述和分析,并藉此回溯摹仿策略的自然主义传统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形式主义转向。同时,本文还将聚焦于"后摹仿时代"的"摹仿论",简要例释当下西方学界所关注的三组相关命题:摹仿与虚构、摹仿与认知以及摹仿与可能世界,指出这些研究并不是"摹仿论"的终结者,而是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视阈加以拓展,以更好地阐释现代西方文学的摹仿肌理和规律。
于雷
关键词:摹仿摹仿论托多罗夫
《裘力斯·罗德曼日志》的文本残缺及其伦理批判被引量:5
2013年
在爱伦·坡小说研究史上,《裘力斯·罗德曼日志》因其叙述未及抵达既定的核心故事便宣告结束,成为名符其实的"残篇",其美学价值亦随之被认为是"丧失殆尽"。针对这种狭隘的阐释传统,本文试图通过观照爱伦·坡小说美学的独特肌理将《日志》的文本残缺视为其创作风格的合理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小说在关键节点上的"断裂"恰恰是深化其伦理内涵的绝妙之笔:裘力斯·罗德曼的探险之旅绝不仅仅是一个青年人物的成长仪式,它在深层语义结构上乃是对19世纪美国国内拓殖进程的映射。坡将传统西部游记文学中的"边疆征服"设置为人物心中的至高理想,但却在其即将实现那一理想的前一刻终止叙述,从而在话语层面上瓦解了拓殖神话的构建。与此同时,《日志》的文本残缺还凸出表明小说的逻辑重心并非指向罗德曼如何穿越洛基山脉,而是通过其探险之旅反观印第安民族身份如何在白人拓殖进程中遭受剥夺。在此意义上,《日志》通过文本的残缺实现了其完整的伦理批判。
于雷
关键词:爱伦·坡残缺伦理批判
爱伦·坡在中国的接受与认知缺失被引量:1
2012年
自20世纪初,爱伦.坡便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时期对坡的接受以改革开放为地标,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但是,总体看来,国内的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历史文化意识上均明显滞后,具体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见树不见林,缺乏"整体细读"观念;二是建立在"印象主义"价值评判基础之上的主观臆断;三是观念陈旧,机械套用文类规约。本文还通过简要对比国内外爱伦.坡批评实践指出,坡在当下中国的接受过程中最为凸出的弊病在于"认知的缺失",也即过多关注"诗艺"层面上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学批评的视角去考察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多重认知信息。
于雷
关键词:爱伦·坡印象主义
美国“后殖民中世纪研究”的新成果——《中世纪文学与后殖民研究》评介
2012年
伴随后殖民研究范式内部的种种“纠结”日益凸显,特别是其饱受诟病的“英语中心主义”论调以及它在应对“后9·11”地理政治时代之际所表现出来的阐释困境,近十年来,一些美国中世纪学者开始尝试拓展后殖民理论的研究视野,力图使之摆脱批评实践上的狭隘陛和矛盾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后殖民中世纪研究”。
于雷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中世纪文学政治时代中心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