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6063)

作品数:17 被引量:191H指数:8
相关作者:张龙军张向上江春波刘立芳夏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黄河
  • 4篇有机碳
  • 3篇悬浮颗粒物
  • 3篇入海
  • 3篇碳含量
  • 3篇粒径
  • 3篇颗粒物
  • 3篇黄河口
  • 3篇PCO
  • 2篇调沙
  • 2篇调水调沙
  • 2篇悬浮物
  • 2篇营养化
  • 2篇有机碳含量
  • 2篇有机物
  • 2篇通量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流域
  • 2篇黄河调水调沙

机构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山东出入境检...
  • 1篇中国质量认证...

作者

  • 15篇张龙军
  • 5篇张向上
  • 3篇刘立芳
  • 3篇江春波
  • 2篇徐雪梅
  • 2篇温志超
  • 2篇桂祖胜
  • 2篇夏斌
  • 1篇纪雷
  • 1篇孙健
  • 1篇孙忠松
  • 1篇王晓亮
  • 1篇马在田
  • 1篇宫敏娜
  • 1篇陈强
  • 1篇何会军
  • 1篇孙超
  • 1篇郑秀苹
  • 1篇张娇
  • 1篇张云

传媒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环境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年份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调水调沙与雨致洪水导致水体pCO_2控制机制的差异被引量:6
2007年
根据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和"05.7"洪水时期利津站pCO_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生物等数据,对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和洪水时期下游水体pCO_2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水体表现出低pCO_2、高DIC、高DO的特征;与之相反,洪水时期黄河水体表现出高pCO_2、低DIC和低DO的特征;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水体pCO_2受碳酸盐体系的控制,高含量的泥沙对碳酸盐体系的缓冲作用产生了高的pCO_2;洪水时期下游水体pCO_2受生物耗氧呼吸作用的控制,降雨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带来了大量的陆源易降解有机物,促进了生物耗氧呼吸作用,从而产生了高的pCO_2。
孙超张龙军江春波
关键词:调水调沙
秋季黄河pCO_2控制因素及水-气界面通量被引量:30
2009年
根据2006年11月1-10日,秋季黄河平水期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现场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表层水pCO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CO2在80-166 Pa,平均值110 Pa,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pCO2有一定的影响但强度较弱,即使在叶绿素最高值3.58μg/L的包头站pCO2仍达到91 Pa。黄河水体有机物含量较低且继承了陆源有机物难降解的特性,干流和库区EpCO2/AOU的比值为0.14和0.20,远低于生物好氧呼吸作用控制水体pCO2的理论下限0.62,因此,生物好氧呼吸作用对水体pCO2的贡献不大。悬浮物(TSS)含量为3.77-1308mg/L,溶解无机碳(DIC)含量为3.03-4.14 mmol/L,普遍高于世界其它河流且最大值均出现在潼关站;同时水体pCO2与TSS、PIC、DIC含量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因此黄河流域强烈的机械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碳酸盐体系是控制水体pCO2的主要因素。利用Wanninkhof提出的淡水水-气交换系数的通量模式估算,黄河水域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约为0.229μmol/m^2.s,秋季可向大气释放CO214.5亿moL,相当于8 250 km^2草原或是112 km^2森林一年的固碳量。黄河CO2释放通量与渥太华河相近,但要远小于亚马逊河。
张龙军徐雪梅温志超
关键词:黄河
测井界面参数井约束反演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引入“测井界面参数”的概念,从声波、自然伽马、电阻率等测井曲线提取“测井界面参数”,并在一定条件下类比作反射系数;结合地震道剖面,采用宽带约束反演进行测井参数反演,得到相应声波、自然伽马、电阻率等测井曲线剖面.在得到各测井参数场的横向、纵向展布的基础上,综合解释各剖面,实现油气储层的横向预测及其精细描述,扩大了测井测量的作用范围.在中国塔里木盆地进行实际资料处理,结合地质模型进行综合解释应用,得出的结论与实际地质结论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陈强马在田
关键词:反射系数地球物理反演储层横向预测
河口有机物在固-液界面迁移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河口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泥沙含量,使得河口水体中固-液界面过程成为控制河口有机物迁移转化的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有机物固-液界面吸附机理以及河口区有机物在悬浮物-水界面、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张娇张龙军
关键词:悬浮物沉积物固-液界面
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反相介质富集净化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C18反相固相萃取柱对环境水样中11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的富集净化行为进行研究。选择淋洗强度、洗脱体积、洗脱速率和pH值为影响富集净化效率的作用因子,通过全因子设计试验,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变量数压缩方法,筛选出起主要作用的11种邻苯二甲酸酯总体回收率特征量为因子设计试验响应指标,在方差分析及析因分析基础上,获得影响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在反相介质富集净化效率的主因子及交叉因子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C18反相固相萃取介质上,试验主因子对固相萃取效率影响强弱依次为:洗脱速率>pH值>洗脱体积>淋洗强度,其中,pH值、洗脱体积为正效应,洗脱速率、淋洗强度为负效应,主因子洗脱速率、交叉因子淋洗强度*洗脱速率、pH值*淋洗强度显著影响1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总体回收率,试验因子间相互作用对总体回收率影响通过两因子响应曲面图可得到较好的描述。
郑秀苹纪雷孙忠松孙健张龙军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固相萃取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
海河流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及污染物入海通量被引量:16
2006年
2005年夏季对海河流域9条主要河流的营养盐及入海有机污染物调查显示,首要污染物是石油类的有3条河流,1条为CODMn,其余5条河流的首要污染物均为营养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徒骇河处于中营养状态;滦河、马颊河、大清河处于富营养状态,海河、蓟运河、潮白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5条河流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物的调查显示,海河流域9条河流采样点的TOC的平均值为20.57 mg/L,CODMn的平均值为6.70 mg/L。海河流域河流2005年夏季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52 174 t,其中CODMn和NH+4-N的入海量起主导作用,约占总量的77.1%。
夏斌张龙军桂祖胜江春波
关键词:海河流域富营养化入海通量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Acid Volatile Sulfide and 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 in Tidal Flat Sediments of Jiaozhou Bay, China被引量:3
2007年
It is well known that acid-volatile sulfide (AV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toxicity of divalent cationic metals within anoxic sediments. In studying sediment cor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idal flats within the Jiaozhou Bay, China, we found that the AVS concentr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depth and decreases from high tidal flat to low tidal flat areas. We evaluated the chemical activ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tidal flat based on the molar ratio of simultaneously ex- tracted metals (SEM) and AVS. The value of SEM/AVS is generally less than 1 in this area except for the surface layer,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heavy metals only have chemical activ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SEM is most highly concentrat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redox layer. SEM have similar depth distributions throughout the tidal flat. The aeration of low tidal flat sediment indicates that SEM gradually move to deeper sites via interstitial water.
ZHANG Xiangshang ZHANG Longjun
关键词:重金属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3
2007年
通过2004年4月,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4月4个航次,结合2003年8月对河道感潮带的连续同步观测,对低流量下黄河口有机碳的输运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黄河输入至河口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约为0.51%,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几乎不受季节变化影响,由于大量POC含量低的陆源泥沙的稀释作用,浮游植物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只有在悬浮物含量(TSS)<200 mg/L时才能显现出来;黄河口TSS超过455 mg/L时,有机碳入海以颗粒有机碳为主;反之,以溶解有机碳为主。黄河口悬浮物在低盐度区沉降作用前后的中值粒径降低,Φ>16μm的悬浮物的沉降作用比Φ<16μm的悬浮物更为剧烈,POC含量随悬浮物粒径的降低而升高,黄河携带的颗粒有机碳80%以上集中在Φ<16μm的TSS中;低流量下,黄河口最大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率为65%,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应能造成黄河口POC的有效通量被高估;由于受黄河口沉积物向水体解析DOC的影响,在盐度小于10时,DOC几乎不受海水稀释作用的影响,但在盐度大于10的区域DOC与盐度表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黄河口枯、丰水期淡水端溶解有机碳的有效浓度分别高于实测最高值20%和10%左右,从而造成黄河口DOC有效通量被低估。
张龙军张向上王晓亮刘立芳
关键词:黄河口有机碳溶解有机碳粒径
夏季渤海表层海水pCO_2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依据2006年8月对渤海的大面调查和2005年7月对莱州湾的现场实测得到的渤海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夏季渤海表层海水pCO2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CO2的源/汇影响机制。调查结果表明:夏季渤海水-气界面pCO2在313~1 118μatm之间,平均值为537μatm,在渤海中西部沿岸区域(119°E^120.5°E,38.5°N^40°N)和辽东湾外东部沿岸(120.7°E^121.2°E,39.9°N^40.1°N)存在大气CO2的汇区,其面积大约占渤海面积的1/5,而渤海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源。河流等陆源输入支持了源区pCO2高值,而部分海域内水质较好,透明度高,浮游植物的生物活动是形成汇区的主要原因。
张龙军张云
关键词:二氧化碳分压影响因素
黄河利津水文站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估算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入海日通量。对黄河利津水文站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样品。采用基于stokes原理的沉降法分为V级。对分级后的样品测其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和粒度组成。在此基础上。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准确得到样品中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含量。研究表明,黄河口淡水端水体TSS。〈8μm的粘土和极细粉砂、8~16vm的细粉砂中,POC的含量为0.600%和0.400%左右;16~32μm的中粉砂中,POC的含量不足0.200%;而32~63μm的粗粉砂和〉63μm砂中POC含量仅为0.050%和0.004%左右,80%以上的POC主要集中在〈16μm的TSS中。而〈32μm的TSS承载了95%以上的POC。
刘立芳张龙军张向上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有机碳粒径多元线性回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