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444)

作品数:10 被引量:91H指数:7
相关作者:顾岩杨建军宋致成王惠春宋志成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医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腹壁
  • 5篇缺损
  • 5篇腹壁缺损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切口
  • 2篇切口疝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巨大切口疝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学
  • 2篇发病
  • 2篇发病机制
  • 2篇腹股沟
  • 2篇腹股沟疝
  • 2篇补片
  • 2篇成人腹股沟疝
  • 2篇大切口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作者

  • 9篇顾岩
  • 3篇王惠春
  • 3篇杨建军
  • 3篇宋致成
  • 2篇聂鑫
  • 2篇宋志成
  • 1篇龚鼎铨
  • 1篇周致圆
  • 1篇火海钟
  • 1篇陈渊文
  • 1篇胡敏
  • 1篇田宝星
  • 1篇韩俊芳
  • 1篇吴巨刚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大腹壁缺损伴腹壁功能不全外科治疗被引量:8
2014年
如何对巨大腹壁缺损伴腹壁功能不全(LOD)病人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至今仍是困扰腹壁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了解LOD发病机制、准确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是LOD病人手术成功的保证。植入材料加强修补技术是LOD病人治疗的基础,基于植入材料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或自体组织移植技术为LOD病人成功进行腹壁重建提供了重要帮助。
聂鑫顾岩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被引量:25
2020年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难题,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是要恢复腹壁的解剖完整性与外观,更要恢复腹壁的功能,通过腹壁重建达到治疗腹壁缺损的目的。腹壁重建的核心是关闭腹壁缺损,而如何关闭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是腹壁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基于对腹壁解剖、生理及功能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出现的组织结构分离(component separation,CS)技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由于其能够帮助实现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的关闭,因此,该术式及其各种改进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2-3]。我国于2010年左右开始应用CS技术治疗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4],目前开展此技术的医院和例数明显增多,但尚缺乏相应的手术操作规范。
田文唐健雄顾岩(文/图)陈思梦翁山耕王平(文/图)李航宇
关键词:腹壁缺损
成人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基因组学变异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中基因组学的相关变异。  方法:收集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腹横筋膜(腹股沟疝组)及非疝病患者的腹横筋膜(对照组),从组织样本中提取纯化RNA。对合格样本的RNA,采用Affymetrix HTA...
聂鑫
关键词:腹股沟疝肌球蛋白细胞病理学
文献传递
复杂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的策略被引量:6
2015年
复杂腹壁缺损临床处理困难,外科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恢复腹壁的解剖结构完整性,更要恢复腹壁的功能,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前对腹壁缺损进行准确分型、分区是制订复杂腹壁缺损手术方案的基础,基于补片加强的腹壁缺损修复技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以及组织瓣技术是实现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的重要手段。
顾岩宋志成
关键词:补片
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缺损被引量:5
2014年
如何有效进行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虽然能够通过自体组织推进实现腹壁缺损的功能性修复,但其广泛皮瓣分离所导致的切口并发症是其重要不足。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由于可保护腹壁穿支血管,因此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作为一种自体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必将在腹壁缺损修复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顾岩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内窥镜腹壁
成人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基因组学变异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基因组学的相关变异。[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腹横筋膜与正常腹横筋膜进行检测比较,筛选表达差异的相关基因,挑选差异程度最高的目标基因进行RT-qRCR检验。[结果]基因芯片筛选两组标本得到118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877个表达上调基因和312个表迭下调基因,其中肌球蛋白调节轻链9(MYL9)是差异最显著的上调基因,而肌球蛋白调节重链1(MYH1)是差异最显著的下调基因,对MYL9和MYH1进行RT-qRCR检验,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成人腹股沟疝的发病可能与相关基因差异性表达相关,其中MYL9及MYH1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聂鑫宋致成陈渊文顾岩
关键词:基因组学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腹壁功能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直接缝合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已基本被放弃。应用各种补片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包括感染、肠漏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顾岩王惠春
关键词:腹壁
不同手术方案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2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组(行急诊LC术,n=152)、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LC组(n=46)、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n=23)。采用SPSS19. 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⑴PTGD+LC组的年龄、胆囊炎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 05);三组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⑵PTGD+LC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LC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 <0. 05)。OC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 <0. 05)。LC组和PTGD+LC组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而言,急诊LC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暂时不直接实施手术者可先行PTGD术,之后再考虑下一步治疗。
洪文斌顾岩
关键词:胆石胆囊切除术剖腹术
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和腹横肌分离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腹横肌分离(TAR)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LI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开放CST、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CST)或开放TAR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学指标: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和切口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1)手术学指标: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均成功完成腹壁缺损的补片加强修复重建,其中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 (8例传统CST,6例保留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的CST);8例行ECST加强修补;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开放CST、ECST、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6±97)min、(209±90)min和(206±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8±108)mL、(251±88)mL和(281±13)mL;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8.2±10.0)d、 (22.5±12.9)d和(14.0±2.8)d。(2)术后并发症: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患者中,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或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8例行ECST加强修补患者中,1例发生肺炎,经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发生侧腹壁疝,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24例患者中,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9)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因心肺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死亡。1例伴切口感染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再次入院后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杨董超宋致成杨建军王惠春吴巨刚田宝星韩俊芳胡敏顾岩
关键词:切口疝
基于腹壁缺损分型的腹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的一期修复重建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评估基于腹壁缺损分型的腹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的一期修复重建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至2016年5月腹壁恶性肿瘤患者112例根据腹壁缺损分型方案,将其分为:I型(n=20)、Ⅱ型(n=45)与Ⅲ型(n=47)。I型腹壁缺损一期修复方案主要为直接缝合、临近皮瓣转移、游离植皮:Ⅱ型腹壁缺损修复方案主要为基于补片植入和/或包括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内的自体组织瓣进行腹壁加强重建。Ⅲ型腹壁缺损修复方案主要为基于补片植入的带蒂或游离自体肌皮瓣转移进行腹壁加强重建。结果所有一期修复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期间3例患者发生皮瓣坏死、9例患者发生创面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76.86±21.2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20例.肿瘤远处转移35例,死亡71例。结论基于腹壁缺损特点的腹壁缺损分型方案对于腹壁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腹壁巨大缺损一期修复重建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建军宋致成王惠春周致圆火海钟龚鼎铨顾岩
关键词:腹壁肿瘤扩大切除一期修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