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10515000312)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志坚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程树红更多>>
相关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黏膜
  • 4篇内镜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肿瘤
  • 3篇黏膜切除
  • 3篇黏膜切除术
  • 3篇膜切除术
  • 3篇内镜黏膜
  • 2篇直肠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结直肠
  • 2篇剥离术
  • 2篇EMR
  • 2篇侧向发育型肿...

机构

  • 6篇东莞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张志坚
  • 5篇程树红
  • 5篇刘宇虎
  • 5篇黄妙兴
  • 5篇陈孟君
  • 3篇梁永强
  • 2篇傅莉萍
  • 2篇徐明符
  • 2篇杜立钧
  • 2篇詹磊磊
  • 2篇李嘉宝
  • 2篇陈桂权
  • 1篇马庆峰
  • 1篇柳娟
  • 1篇姚福弟
  • 1篇李兴谦
  • 1篇陈少芬
  • 1篇陈晓春
  • 1篇姚艳芳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切除术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腔镜中心接受EMR治疗的患者378例(472处病灶),以术中出血和延迟出血为观察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EMR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EMR术中出血的患者共31人(8.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直径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影响EMR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②EMR延迟出血的患者共12人(3.2%);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延迟出血的患者中有11人(91.7%)出血发生在EMR术后2周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PPI使用是影响EMR术后延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是EMR的并发症之一,对于位于食管、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在EMR围手术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出血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宇虎柳娟陈桂权张志坚傅莉萍陈少芬陈晓春姚艳芳
关键词:结直肠
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刘宇虎张志坚程树红傅莉萍陈孟君黄妙兴马庆峰李兴谦
关键词:结肠镜电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切除病灶直径1.0~3.5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110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姚福弟黄妙兴梁永强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肿瘤
ESD联合EMR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刘宇虎
关键词:EMRESD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黏切除术治疗胃部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陈桂权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
关键词:黏膜下剥离术黏膜切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