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6118)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朱江峰戴小杰陈彦王学昉吴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延绳钓
  • 3篇同位素
  • 3篇热带
  • 3篇热带太平洋
  • 3篇胃含物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金枪鱼
  • 3篇大青鲨
  • 2篇东太平洋
  • 2篇鱼类
  • 2篇上层鱼类
  • 2篇摄食
  • 2篇生态系统
  • 2篇中西太平洋
  • 2篇鲨鱼
  • 2篇西太平洋
  • 1篇大眼金枪鱼
  • 1篇大洋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多样性

机构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9篇朱江峰
  • 8篇戴小杰
  • 4篇陈彦
  • 3篇王学昉
  • 2篇吴峰
  • 2篇耿喆
  • 1篇许柳雄
  • 1篇朱国平
  • 1篇田思泉
  • 1篇高春霞
  • 1篇周成
  • 1篇唐浩
  • 1篇杨晓明
  • 1篇王少琴
  • 1篇张艳波
  • 1篇郑晓春
  • 1篇王洁
  • 1篇王嗣鑫

传媒

  • 4篇南方水产科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Journa...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0.05),各叉长组的δ13C均值相差较小,说明所有样本的初始饵料来源相似。δ15N的平均值为(17.50±1.81)‰,叉长对δ15N有显著性影响(F=16.72,P〈0.05),且小型鲣鱼的δ15N明显大于大型同类,说明小型鲣鱼的营养位比大型同类高。C∶N的平均值为(3.06±0.05)‰,叉长对C∶N值均有显著性影响(F=4.21,P〈0.05),各叉长组C∶N均值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鲣鱼的营养状况随叉长的增加而降低。
王少琴许柳雄王学昉唐浩周成朱国平朱江峰
关键词:鲣鱼中西太平洋
东太平洋公海大青鲨的胃含物组成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兼捕采集的样品(雌性66尾、雄性81尾,未鉴定性别1尾),首次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25°S^15°N,175°E^105°W)的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胃含物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68%),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df=4,P>0.1);胃含物种类组成结构,硬骨鱼类占最大比例(占57.3%),其次是头足类(其中鱿占总饵料数的97.9%),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检验,df=15,P>0.05),但个体间差异大,重叠率低。饵料总体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H)为1.78,Simpson指数(C)为0.28。随大青鲨叉长增加,H略呈下降趋势,C略呈上升趋势。成熟中、排卵中、已怀孕3个阶段的雌性个体饵料组成多样性略有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月~3月、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饵料组成结构中,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相似性较高。
耿喆朱江峰戴小杰
关键词:大青鲨胃含物摄食强度延绳钓东太平洋
中部大西洋大青鲨胃含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2010年10月-2011年2月、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由科学观察员采集的热带大西洋北部海域(5°N^15°N,25°W^40°W)大青鲨的胃含物样品,研究其摄食特点。结果表明,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幼鲨与成熟鲨鱼的摄食强度组成有显著差异(P<0.1),但雌性与雄性摄食强度组成无显著差异(P>0.1)。硬骨鱼类是最主要的饵料种类,头足类次之。雌、雄大青鲨摄食的优势种类相同,均为鱿鱼、沙丁鱼、帆蜥鱼和福氏粗鳍鱼。随着大青鲨长度的增加,饵料中头足类的比率和出现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硬骨鱼类的比率和出现频率大多呈上升趋势。饵料种类组成的总体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1.70,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C=0.23。指数H有随着长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指数C则呈相反的下降趋势。
耿喆朱江峰陈彦戴小杰吴峰
关键词:大青鲨胃含物摄食
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眼金枪鱼胃含物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分析其胃含物组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摄食特征。根据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延绳钓渔业中采集的大眼金枪鱼胃含物样品,采样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对大眼金枪鱼摄食种类组成、多样性和摄食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其中优势饵料生物隶属于柔鱼科、褶胸鱼科和蛇鲭科。摄食强度组成随叉长变化而显著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空胃的个体所占比例很高,且随性腺成熟度增加而增大,成熟度Ⅰ期至Ⅴ期的空胃率依次为32.7%、38.4%、47.5%、50.7%和50.7%。摄食强度组成不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K-S检验,P>0.05)。各月份摄食强度组成差异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10月平均摄食强度最高,1月最低。
郑晓春戴小杰朱江峰陈彦高春霞吴峰张艳波
关键词:大眼金枪鱼胃含物
热带太平洋中南部上层鱼类的种间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热带太平洋是世界主要的金枪鱼渔场,具有丰富的大洋渔业资源,但是目前对该区域鱼类生物群落特征的认识却十分缺乏。本文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海上观测数据,对热带太平洋中南部海域31种上层鱼类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总体关联性、种对间关联性和相关性3个方面,对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1个鱼种在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关联。由31个鱼种组成的465个种对中,288对为正联结,其中显著(P<0.05)正联结53对;177对为负联结,其中显著(P<0.05)负联结仅为6对。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该465个种对中,大部分种对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有36个种对的正相关极其显著(P<0.01)。作为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目标鱼种的大眼金枪鱼,与10个兼捕种类(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剑鱼、凹尾长鳍乌鲂、异鳞蛇鲭、蛇鲭、鲣鱼、蓝枪鱼、长鳍真鲨、红棱鲂)虽呈显著(P<0.05)正联结,但相关性不显著。从本文结果推断,本海域大部分上层鱼类的栖息地空间或生态位存在一定的重叠,但重叠程度可能不高。在受关注的鲨鱼类中,镰状真鲨与大眼金枪鱼的种间相关性最大,表明其受主捕大眼金枪鱼的延绳钓渔业的影响可能较其它鲨鱼大。
朱江峰王嗣鑫
关键词:种间关系金枪鱼延绳钓热带太平洋
运用生产力-易捕率指数对10种热带太平洋鲨鱼种群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热带太平洋是全球产量最高的金枪鱼渔场,大洋性鲨鱼种群遭受金枪鱼渔业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缺少渔业统计资料,一般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这些兼捕的种类进行评估。笔者运用种群生产力-易捕率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热带太平洋10种鲨鱼遭受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影响的风险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并计算风险指数(vulnerability)。风险指数从低到高的种类依次为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路氏双髻鲨(S.lewini)、无沟双髻鲨(S.mokarran)、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镰状真鲨(C.falciformis)、浅海长尾鲨(A.pelagicus)、大眼长尾鲨(A.superciliosus),表明大眼长尾鲨种群受延绳钓渔业影响而遭受过度捕捞的潜在风险最高,垂头双髻鲨的风险最低。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带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朱江峰戴小杰陈彦
关键词:鲨鱼过度捕捞延绳钓
基于点格局的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中鲣的空间格局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中西太平洋海域10°N^10°S是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生产海域,本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和随附群鲣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我国渔业公司2015年23艘围网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的单变量函数配对相关函数g(r)、交叉相关函数J12(r)和标记相关函数kmm(r)对不同集群(自由群和随附群)的鲣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围网自由群和随附群点事件的空间分布上都是非均质的,表现为聚集性;自由群在1.9°~2.3°尺度下表现出随机分布格局。表明热带太平洋鲣在生命史的两个不同阶段,空间格局为相互吸引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其原因在于中西太平洋鲣喜好生活于高温低盐的暖池东侧水域,且有永久收敛的表层水团和盐度锋面能够提供鲣群所需的生物饵料;出现随机分布的原因为这个海域的饵料生物分布的斑块状和不可持续性,鲣高度洄游特性能够保证其跟随饵料迁徙。在0°~0.35°尺度下,自由群和随附群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当空间尺度超过0.35°后,随着尺度增大,两者关系为随机性关系。在随附群在空间尺度超过0.8°后,CPUE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有相对较弱的聚集热点和冷点区域,其他各尺度上CPUE为随机关系;自由群的CPUE在各尺度上都表现为随机关系。总之,自由群鲣和随附群鲣的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下表现为排斥竞争关系,在较大尺度下为独立的随机关系,其竞争关系主要为食物的有限性导致。
杨晓明戴小杰王学昉田思泉
关键词:围网点格局分析中西太平洋
东太平洋大青鲨脊椎骨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脊椎骨常用于鉴定鱼类年龄,但脊椎骨也包含了摄食信息,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也刚起步。文章以大洋性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脊椎骨为样品,对椎体中心(椎心)、椎心与外缘的中间部位(中部)、椎体外缘(外缘)3个部位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和由此估算的营养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664‰^-1.308‰、9.29‰~2.237‰和2.73~5.73。椎心与中部、中部与外缘、椎心与外缘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估算值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P>0.01)。运用椎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椎骨的不同部位作为样品,开展基于脊椎骨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鲨鱼摄食与营养级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大洋性鲨鱼的摄食动态提供参考。
朱江峰王洁戴小杰
关键词:大青鲨脊椎骨稳定同位素营养级东太平洋
热带太平洋中上层鱼类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根据2012年9月—2013年1月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在太平洋海域海上采集的数据,对03°30′N^14°52′S,151°02′W^168°52′W海域的延绳钓渔获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有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反映种类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87、2.67和0.91。比较分析多样性指数的月间变化。估算了18种渔获物的钓获深度,除凹尾长鳍乌鲂、鳄鲨、帆蜥鱼、红棱鲂、异鳞鲨外,其余物种的深度分布均值与大眼金枪鱼的深度分布均值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肖悦悦朱江峰戴小杰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延绳钓多样性
海洋食物网拓扑学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对海洋食物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作者针对食物网动态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对其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食物网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食物网拓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拓扑学指标,定量描述食物网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各个成员对整个食物网的作用。评价渔业对食物网的影响或食物网对外界的响应,开发可持续的捕捞方案,需要建立并运用食物网的动态模型。鱼类生物的重要特点是其捕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大小(体长、体重)决定。而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动力学模型发展已经成熟。因此,建议将食物网拓扑学的动态建模、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生物量模型、鱼类个体大小相关的捕捞过程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解决方案。对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选择食物网资料采集较为容易、渔业统计资料较为全面的海洋食物网,开展试点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EBFM方法体系。
朱江峰戴小杰王学昉陈彦
关键词:生态系统食物网拓扑学渔业管理资源评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