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217) 作品数:32 被引量:223 H指数:9 相关作者: 张璋 李东 于铁链 杨帆 李锋坦 更多>> 相关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市环湖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FFR_(CT)——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看门人” 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来,基于CT影像衍生的无创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_(CT))成为无创性心脏影像研究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一系列多中心研究支持FFR_(CT)作为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看门人"的观点。了解FFR_(CT)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对其适用范围、优势与局限性等的全面理解,有助于优选、合理使用FFR_(CT)这一新工具,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综述FFR_(CT)的概念、发展以及研究进展。 张璋 张宁男楠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计算流体动力学 胸部成熟囊性畸胎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胸部成熟囊性畸胎瘤的常见特征性影像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 1例体检发现左侧胸腔肿物的34岁女性病人行胸部CT及MRI检查,经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诊断为成熟囊性畸胎瘤。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及增强检查显示,左侧胸腔巨大囊性病变、密度不均,可见钙化、脂肪密度影,囊内布满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小球样影且可移动,增强后部分囊壁轻度强化。MRI显示纵隔巨大肿物突入左侧胸腔,其内信号混杂不均,于主肺动脉分叉水平见椭圆形脂肪信号,病变内布满多发小球样影于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于反相位T_1WI信号减低、T_1WI抑脂像上信号略减低。左下叶压迫性肺不张,左侧胸腔积液。结论胸部成熟囊性畸胎瘤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其病理来源常以外胚层成熟组织为主,因此瘤体内脂肪具有诊断特异性。"浮球征"是本病的一个少见影像征象。 张宁男楠 张璋 杨帆 李东 于铁链关键词:畸胎瘤 皮样囊肿 胸部肿瘤 “三明治”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3 2016年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将解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阅片经验相结合的课程,涉及人体各系统,内容繁杂,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形式导致学生课堂吸收率低,在我校留学生教学中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以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方式的提出,特别是"三明治(sandwiches teaching)"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为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述我校医学影像教研室探索"三明治"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张璋 张宁男楠关键词:留学生 医学教育 影像诊断学 临床实习教学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规范化培训中的新探索 被引量:17 2019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近年来已经逐步走进了日常临床和教学工作中,本文拟将AI辅助教学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规范化培训中,并探讨AI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和意义。 张宁男楠 张璋关键词:人工智能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学影像学 第3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脑灌注成像优化扫描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式对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灌注参数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制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全脑CTP检查的47例受检者,包括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AIS组)和28例有AIS症状但计算机断层扫描或CTP检查未见病灶者(无AIS组)。根据时间-密度曲线(TAC)得到4种采样方式:标准对照组(第1组);采样间隔3 s(第2组);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第3组);动静脉TAC顶点之间采样间隔1.5 s,其余采样间隔3 s(第4组),分别定量测量所有患者的灌注参数,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分析及辐射剂量统计。结果 AIS组及无AIS组每例患者缺血区域和同一部位对侧脑实质共放置10个感兴趣区(ROI),分别获得灌注参数数据点总数为190和280。AIS组与无AIS组的血流量、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AIS患者还是在无AIS者中,第3组上述灌注参数与第1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AIS患者和无AIS者的第3组与第1组之间血流量、血容量和MTT的一致性较好,且与第1组即标准对照组相比,第3组的主观评分佳、辐射剂量较低。以第3组扫描方案为基础,设立两种推荐扫描方案并进行验证,AIS患者和无AIS者两种推荐方案所得灌注参数均与第1组相关性较好(P均<0.01)。结论 "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的方案与标准扫描方式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有望成为适用临床需求的全脑CTP扫描方案。 李慧瑶 李锋坦 张璋 吴梦姗 门玥琪 李睿君 李东关键词:脑灌注 CT-SYNTAX评分在复杂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血运重建决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基于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SYNTAX评分是当前重要的临床指导依据。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普及,基于CCTA的SYNTAX评分(CT-SYNTAX)成为研究热点。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可提供CAD的功能学信息,实现了CT-SYNTAX评分从解剖学向功能学的提升。就CT-SYNTAX评分在复杂CAD病人治疗策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国晶晶 任雯 李东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SYNTAX评分 血管成像 基于CT血管成像的斑块定量分析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斑块定量指标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7—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局限性狭窄患者104例(共检出病变血管200支)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3例、女41例,年龄45~83岁。依据靶血管病变部位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200支血管分为两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正常组。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靶血管病变长度、管腔体积、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脂质体积、纤维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狭窄程度(SG)、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周围脂肪密度(FAI)等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法分析CT-FFR与斑块定量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以上统计分析,设计两种模型:模型一(使用SG判断心肌血流动力学异常)、模型二(SG+有统计学意义的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两种模型预测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病变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MLA、S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2.356、-2.435、-7.499、-5.51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A是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OR=0.653,95%CI 0.509~0.838,P<0.01);Pearson相关分析,病变长度、MLA、SG与CT-FFR呈相关关系(r=-0.41、0.49、-0.49,P值均<0.05)。模型一和模型二在判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95%CI 0.659~0.800)和0.804(95%CI 0.757~0.875),模型二显示出了更高的诊断效能(重分类改善指标为0.181,P<0.05)。结论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表明,病变长度、MLA、SG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MLA是血流� 南丽虹 李睿君 冯进堂 张天助 门玥琪 李东 李锋坦 张璋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疾病 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三低扫描方案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梁蓉 张璋 李锋坦 姜英健 华明辉 张泽伟 于铁链 李东关键词: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低剂量扫描 图像质量 高清和能谱扫描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准确性的体模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动态心脏和冠状动脉体模,评价高清扫描(HD)和能谱成像(GSI)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径的显示能力。方法将5支不同规格的冠状动脉支架置于心脏动态体模(心率设定为60次/min)制成冠状动脉支架模型。分别进行HD、GSI和标准(S)扫描3种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扫描方式。数据传输至AW工作站,分别对HD图像、60~140 keV的9组单能量图像和S图像进行后处理和指标测量,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支架内径显示值和显示率。比较3种扫描模式的差别和一致性。结果3种扫描模式的SNR值存在差别(P〈0.05),而CNR值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的支架内径显示率(0.85±0.06)明显高于其他2种扫描模式(GSI为0.40±0.16、0.48±0.13、0.50±0.14、0.51±0.13、0.45±0.05、0.52±0.13、0.53±0.13、0.53±0.13、0.53±0.13,S为0.53±0.14,均P〈0.05)。HD扫描模式的内径最接近支架实际的内径。结论心率60次/min时,3种扫描模式客观评价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HD模式对于支架的内径显示率明显高于GSI和S模式,其结果与支架实际内径之间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张文佳 张璋 李东 于铁链关键词:CT冠状动脉造影 能谱成像 CT心肌灌注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2016年 最早关于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探索始于70年代,但只有在最近由于CT技术的发展,特别多排CT出现,CT在空间、时间分辨率和z轴覆盖范围上得到大幅提高才使MPI临床应用成为可能,近期已有不少MPI临床研究发表,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进展。1静态CT灌注显像静态CT-MPI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原理相似([1]),在造影剂达峰值时分别在休息和负荷状态下扫描,通过在首过阶段随血流而来的造影剂在心肌分布特点判断血流灌注情况。 陈俊 张璋关键词:CT 心肌灌注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