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KYYW04)

作品数:9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俊生胡理乐罗建武肖能文屈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昌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杉木
  • 2篇杉木林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呼吸速率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人工杉木林
  • 2篇微生物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大熊猫
  • 1篇有机酸
  • 1篇真菌
  • 1篇直射光

机构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南昌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陕西太白山国...

作者

  • 7篇李俊生
  • 5篇胡理乐
  • 4篇肖能文
  • 4篇屈冉
  • 4篇罗建武
  • 3篇赵彩云
  • 3篇吴晓莆
  • 3篇范俊韬
  • 3篇罗遵兰
  • 2篇林伟
  • 2篇郑博福
  • 2篇郭建明
  • 2篇汤博
  • 1篇李亮
  • 1篇全占军
  • 1篇朱教君
  • 1篇何晓军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6
2010年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对其响应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蝴蝶类群已经在地理分布范围、生活史特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响应。根据全球范围内蝴蝶类群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欧美一些长期监测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蝴蝶类群在物种分布格局、物候、繁殖、形态特征变化、种群动态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认为温度升高和极端天气是导致蝴蝶物种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开展蝴蝶类群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赵彩云李俊生罗建武肖能文罗遵兰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响应物种多样性
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厚朴林和毛竹林)中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密度和重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0.153 kg/m3,厚朴林碳密度最小,为0.027 kg/m3,前者是后者的5.6倍;4种森林类型中灌木碳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厚朴林;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
关键词:碳密度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
土壤微生物和有机酸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机酸的测定,旨在揭示土壤微生物和有机酸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桦木林>落叶阔叶林>杨树林>冷杉林>红杉林>高山草甸。细菌和放线菌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土壤真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别可以单独解释不同植被54.2%和70.57%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中以草酸、柠檬酸为主,草酸和柠檬酸分别与细菌和放线菌均达到极显著相关,草酸、柠檬酸、细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呼吸均极显著正相关。
屈冉李俊生罗遵兰吴晓莆赵彩云汤博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速率
洋太公路对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洋县至太白县省级公路(洋太公路)穿越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可能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交流产生影响。以北京一号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采用分层提取法对道路建设前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类型进行分类,随后在GIS软件ArcMap的支持下对分类结果进行更新,模拟得到道路建设后的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利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上计算了洋太公路修建前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洋太公路穿越了9.4km的林地斑块,公路建设使沿线两侧500m范围6.9%的土地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林地面积减少0.9%,各斑块类型的破碎度增加;公路建设后,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ONTAG指数在离公路两侧300m处变化最大,随着距离公路长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相同,表明公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建议。
范俊韬李俊生全占军罗建武胡理乐肖能文吴晓莆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公路建设景观指数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密切联系。研究了太白山北坡植被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5.5μmol/(m2.s))>桦木林(4.25μmol/(m2.s))>落叶阔叶林(4.62μmol/(m2.s))>杨树林(3.09μmol/(m2.s))>太白红杉林(1.77μmol/(m2.s))>秦岭冷杉林(1.73μmol/(m2.s))>高山草甸(1.63μmol/(m2.s))。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除真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之外,放线菌、细菌都是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细菌、放线菌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真菌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海拔梯度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呼吸受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
屈冉李俊生肖能文胡理乐罗建武范俊韬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细菌放线菌真菌
林窗内光照强度的测量方法被引量:19
2009年
林窗内光强存在复杂的时空变化,对植物更新和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林窗光照强度的快速测量方法是生态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测量林窗光强的方法可分为3类:(1)直接测量法采用光量子探头等仪器直接测量光强,但测量林窗光强异质性时十分费时费力。(2)模型估测法通过几何计算可快速估测林窗任意位置光强,但模型估测法将林窗简化为圆柱体或椭圆柱体,并忽略了许多林窗光强的影响因素,这极大影响了它的测量精度。(3)相片法采用半球面影像等相片间接计算相片拍摄点的光强,但测量林窗光强异质性时需要在林窗内拍摄大量相片;相片法具有较高精度,可区分直射光和散射光,其中,基于半球面影像的林窗光指数(gap light index)精度最高,使用广泛;基于几何计算的林窗光指数不仅具有较高精度,且可以快速测量林窗任意位置光强,该方法适用于林窗光强水平分布格局、垂直结构以及光组成成分(直射光和散射光)特征研究。
胡理乐朱教君李俊生肖能文罗建武屈冉范俊韬
关键词:直射光散射光
井冈山森林碳储量与LAI和材积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建立林木生物量模型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和材积与林木密切相关,是否可通过建立森林生物量与LAI或材积的相关模型来估算森林生物量,进而估算森林碳储量,值得探索。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两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乔木层、植被层和总体(植被层+土壤层)3部分分别计算碳密度,并对它们与叶面积指数LAI和材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总体碳密度为38.915kg/m2,高于人工杉木林的27.460 kg/m2;两种森林类型乔木层和植被层碳密度与材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7),在与LAI的相关性分析中,人工杉木林乔木层和植被层碳密度与LAI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相关关系显著,而常绿阔叶林各层碳密度与LAI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森林总体碳密度与LAI和材积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只有常绿阔叶林总体碳密度与材积的R2为0.711 6,达到显著水平,其它相关性水平均不显著。因此,利用材积与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相关关系来推算井冈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叶面积指数来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林伟郑博福胡理乐郭建明
关键词:碳密度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
秦岭太白山土壤CO_2的释放特征及温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地理位置独特,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明显,气温升高会影响其土壤碳释放。因此对秦岭土壤CO2释放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六种不同植类型土壤CO2释放特征的野外测定,结果表明,太白山土壤CO2的释放从8:00-11:00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土壤CO2的释放速率的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桦木林>落叶阔叶林>太白红杉林>秦岭冷杉林>高山草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的释放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气温以及土层深度0~5cm处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Q10顺序是:秦岭冷杉林>桦木林>阔叶栎林>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太白红杉林。
屈冉李俊生罗遵兰吴晓莆赵彩云汤博
关键词:温度
1958—2008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碳循环模拟被引量:6
2013年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林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太白山的林线位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为了定量分析太白山太白红杉林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循环特征,基于模型(MTCLIM)模拟的温度和降水数据,应用植被动态过程模型(LPJ-GUESS)模拟了太白山南北坡1958—2008年太白红杉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生物量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结果表明:1)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NPP和生物量在太白红杉林占有优势,太白红杉的NPP和生物量均大于巴山冷杉。1958—2008年间太白红杉南北坡NPP的平均值为0.38 kgC.m-.2a-1,巴山冷杉为0.25 kgC.m-.2a-1,两者之和占整个太白红杉林NPP的86%;1958—2008年间太白红杉南北坡生物量的平均值为2.91 kgC/m2,巴山冷杉为2.02 kgC/m2,两者之和占太白红杉林生物量的94%。2)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的NPP均表现为北坡大于南坡,且南北坡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北坡的增幅小于南坡,所以太白山南北坡太白红杉林的NPP差异有逐年减少的趋势。3)太白红杉生物量的年际波动较大,南北坡呈交替上升趋势,南坡的平均值(2.94 kgC/m2)大于北坡(2.89 kgC/m2)。巴山冷杉生物量的年际波动相对较小,北坡生物量水平大于南坡。4)1958—2008年南北坡太白红杉林平均NEE均为-0.023 kgC.m-.2a-1,表现为碳汇。南北坡碳汇水平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南坡的增加幅度(0.91 g.m-.2a-1)大于北坡(0.42 g.m-.2a-1)。以气候和CO2为驱动因子对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的长期碳循环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从机理上揭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研究。
李亮何晓军胡理乐李俊生
关键词:生物量气候变化净初级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