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49-1966)

作品数:41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晓婷陈军吴赟徐志伟潘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艺术
  • 14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电影
  • 6篇动画
  • 6篇政治
  • 6篇文化
  • 6篇文艺
  • 4篇新中国
  • 4篇文学
  • 4篇教育
  • 3篇大学生
  • 3篇动画电影
  • 3篇新中国成立
  • 3篇忧患意识
  • 3篇中国动画
  • 3篇戏剧
  • 3篇版画
  • 2篇新中国成立初...
  • 2篇演出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译介
  • 2篇影视

机构

  • 10篇辽宁师范大学
  • 8篇扬州大学
  • 3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天津财经大学
  • 3篇湘南学院
  • 3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嘉兴学院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河北金融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陈军
  • 7篇刘晓婷
  • 3篇徐志伟
  • 3篇吴赟
  • 2篇伍英姿
  • 2篇潘晶晶
  • 2篇施学云
  • 1篇曲朋
  • 1篇周敏
  • 1篇于苗
  • 1篇陈臣
  • 1篇邓红
  • 1篇梁丽辉
  • 1篇李蓉
  • 1篇周敏

传媒

  • 4篇电影文学
  • 3篇戏剧文学
  • 2篇当代电影
  • 2篇电影评介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乌鲁木齐职业...
  • 2篇南大戏剧论丛
  • 1篇艺术科技
  • 1篇包装世界
  • 1篇佳木斯教育学...
  • 1篇新闻传播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戏剧艺术
  • 1篇电影新作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党史博采(下...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育与思政:现代木刻版画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艺术创新
2023年
木刻千年的发展历程,是现代版画的文化基石,发端于1930年代的现代木刻,谱写了民族救亡的华夏壮歌,描绘了新中国建设的美好诗篇,叙写了改革开放的励志篇章,这些是现代木刻版画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资源,也是版画艺术创新的历史动力。文章从版画教育和版画艺术创新的历史视野,提出现代木刻教学和艺术创新需要处理好:历史资源与现实主题的关系、历史艺术形式与当下艺术媒介的关系、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肖十川
关键词:木刻版画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被引量:2
2019年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周敏
关键词:人民文艺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时期民间戏曲演出习俗的重构被引量:1
2014年
民间戏曲是一种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艺形式,在长期的戏曲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化的演出习俗。但这些演出习俗并非是一个“本质化”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大不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前,民间戏曲多在村镇演出,演出习俗的形成,与当时村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以及民众的生活习俗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革故鼎新,社会移风易俗,民间戏曲演出在组织、管理、经营、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旧的演出习俗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徐志伟
关键词:演出习俗民间戏曲新中国成立文艺形式戏曲活动
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高校为例
2022年
近年来,各地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问题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毕业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本文主要从大连自身经济、文化以及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出发,结合大连本市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和就业促进政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来大连发展,并且针对政策中的某些不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借鉴青岛、西安等地的就业策略,结合大连当地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为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刘晓婷蔺梓芊
关键词:就业促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影视文化
探究城市影像与文化表达的策略——以大连影视文化产业为例
2019年
当受众正寻求满足自身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之时,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突破旧有的壁垒,寻觅新时代转型之策,以期实现自身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而当下素以年轻、时尚闻名的海滨都市大连,其影视文化产业正试图以独特的地域优势突破旧有的发展瓶颈,促使区域文化与自身融合发展,以此契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而打造具有大连城市意象的影视品牌.
刘晓婷杨鹏
关键词:城市意象影视文化产业
论郭沫若《蔡文姬》的接受史
2014年
郭沫若的《蔡文姬》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和争鸣,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与以焦菊隐为首的北京人艺艺术家的成功的舞台演绎分不开。作为一部保留剧目,它穿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产生了复杂多变的接受反应和影响。本文旨在全面考察《蔡文姬》的接受史,寻求其接受的历史逻辑,探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潘晶晶陈军
关键词:《蔡文姬》接受史
历史语境与翻译变迁——罗伯特·彭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被引量:7
2014年
罗伯特·彭斯的诗歌自1908年进入中国以来,依托跌宕的历史语境,适应不同的诗学准则,呈现出各异的翻译面貌.在这一百年左右的译介历程中,原诗经翻译的媒介与译诗在历史的延展中相遇,历经不同社会形态、诗学准则、政治背景和文化经验之下的接受、变异、操纵与多元一体的包容,书写了文学翻译话语在中国的变迁历程,并折射出迥异的社会功用、美学价值和文化特色.
吴赟
关键词:罗伯特·彭斯意识形态审美观念
“十七年”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与文学新人的培养
2020年
扶植新生力量,培养文学新人,是新中国格外关注的重要文化事件。"十七年"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参与到文学新人新作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诸环节,掀起了集体培养文学新人的热潮。出版政治与身份政治的双重规约,使得中青社始终把"争夺青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培养文学新人作为争夺青年的有效手段。中青社通过选择"广种薄收"和"深耕精植"两条策略,依靠着编辑们的辛勤耕耘和编辑力的勃发,催化了文学新人群体的诞生与成长,为新中国文学新人的培养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施学云
关键词:文学新人身份政治编辑力
“十七年”文学中“小资”的身体改造
2012年
"小资"的改造是无产阶级文学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小资产阶级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都需要进行改造。"小资"的改造不仅是思想意识的改造,同时也是身体的改造。对小资"身体"的改造反而使得必须被压制的身体欲望通过某些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和释放。作家的"小资"身份除了在直接的"小资"身体改造题材中得到表达外,在一些其它题材如战争题材小说中也同样有表达。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作家们仍然会通过可能的方式来表达和探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一些困惑。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革命理性与未被改造的"小资"情结之间的搏斗,看到这之中所产生的一种双向流露——既有革命对"小资"的身体改造,又有"小资"的身体对革命潜隐的"反改造"。
李蓉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身体
农村文艺读物出版的历史回顾被引量:1
2013年
在新中国成立后前17年的"新文艺下乡"运动中,出版界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其在农村文艺读物出版发行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在世界出版史上是罕见的。这些读物不但提升了农村文艺的品质,重构了农村公共生活空间,而且将分散的乡土社会纳入统一的精神文化体系,建构了农村基层社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培育了农民的阶级、政党和国家意识。
徐志伟
关键词:出版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