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MZ046)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作者:吴宗杰侯松姚源源钦白兰金萍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遗产
  • 5篇文化
  • 3篇文化遗产
  • 3篇话语
  • 3篇本土
  • 2篇遗产研究
  • 2篇遗址
  • 2篇话语分析
  • 1篇大运河
  • 1篇道统
  • 1篇原真性
  • 1篇源流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儒家
  • 1篇子思
  • 1篇文化意义
  • 1篇文学
  • 1篇接续
  • 1篇经义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7篇吴宗杰
  • 2篇侯松
  • 1篇钦白兰
  • 1篇姚源源
  • 1篇金萍

传媒

  • 2篇东南文化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吴宗杰
关键词:遗产
历史的空间转向与遗址的古今会通被引量:3
2013年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局限于西方权威遗产话语中,时间与空间往往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遗址保护试图通过物质原真性概念将其凝固在过去。近年来,人文社科研究的"空间转向"为打破这一话语提供了契机。由此,我们以空间视角探析曲阜泮水遗址的时空关系,着力从古人留下来的空间标识——碑刻,来挖掘中国本土对遗址的空间认识。我们提出重新探讨遗址的"历史空间"及其保护理念。中国传统对遗址利用的理解在于"思古抚今",遗址的发掘就是让处在当下的空间注入"尊古"与"崇德"的空间意义。石碑承载着将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相互提升的意义。这份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必须加以重新认识,以重构当下文化空间的历史意义。
钦白兰吴宗杰
关键词:遗址经义
历史空间的文化意义接续与再生——邹城子思祠遗址群空间意义解读
2014年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金萍吴宗杰
关键词:考古遗址
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被引量:39
2012年
由于文化遗产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话语,虽然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遗产观,但体现本土传统的遗产实践方式尚未在中国被深度关注和开发。中国有"崇古"文化,虽没有现代遗产概念,但对过去及先人遗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历代史、志、谱、牒包含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和极具人文精神的遗产价值观,是今天全球"遗产运动"不曾涉及的。"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和"东坞山村文化研究"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话语,重建文化遗产的本土价值观和意义产生方式,让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从标志性、分类式、项目式途径中走出来,借鉴传统历史书写方式,探索以"行事"为"深切著明"的遗产意义彰显风格;也试图超越"物质原真性"、"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怀旧情结"、"文化资本"等话语,使遗产实践体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及"民德归厚"等史学精神。
吴宗杰
关键词:文化遗产话语本土原真性儒家
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被引量:16
2012年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文化遗产话语分析
遗产研究的话语视角:理论·方法·展望被引量:37
2013年
话语视角的引入为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相关理论、方法、问题意识乃至整个研究范式的创新。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基于对遗产的表征与建构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索话语视角下的遗产理论,遗产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话语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学者们进一步将话语分析方法运用到遗产研究中,推动了对遗产运动的反思。这种基于话语视角特别是话语分析方法展开的遗产研究,我们称为"遗产话语研究"。从跨学科和跨文化角度审视,遗产话语研究需要整合不同的话语分析方法,特别是与其他更多学科方法有机结合,重构遗产的文化多样性。在这一领域,中国学者可以深入本土文化传统,探索以本土话语方式陈述、重建自己的遗产,以此参与并引领相关的遗产话语研究。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遗产
周道对大运河的启示:本土遗产话语的道统源流被引量:6
2014年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随山浚川"、《左传》的"邗沟",以及其他相关记载,可探寻运河遗产的本土意义。周道所承载的德政之流、王道空间观,以及古人用注疏接续和再生遗产意义的阐述方式,对于打破运河作为物质还是精神遗产的争议、确立用经义申明遗产大义、以本土话语平衡西方遗产表述都有重要启迪。大运河遗产申报应该是"以古为新"、重新发现中华遗产道统源流的创新过程。
吴宗杰姚源源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