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EA110340)
- 作品数:20 被引量:132H指数:7
- 相关作者:叶飞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生活公民教育
- 学校公民教育的公共生活策略被引量:4
- 2012年
-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叶飞
-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民品质学校公民教育
- 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被引量:16
- 2012年
-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 叶飞
- 关键词:公共交往公民公共伦理学校公民教育
- 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论公民教育如何应对公共品格的沦落被引量:26
- 2013年
- 现代学校的"竞争性个人主义"促使学生在知识、考试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过度的教育竞争使得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愈来愈走向孤独和分裂,最终造就出"孤独的公民",而不是"合作的公民"。"孤独的公民"对学校生活共同体中的"他者"持冷漠与不信任的态度,也难以真正体验到公民合作、公民团结、公民互助的价值与意义;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我空间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理性和公共品格。显然,公民教育必须重新培育和建构学生的公民共同体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教育
- “协商课程”理念与公民课程的建构被引量:4
- 2014年
-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 叶飞
- 关键词:公共协商协商课程公民教育
- 交往实践视角下的公民教学探索——对学科知识模式的反思
- 2014年
- "学科知识模式"主导下的公民教学是一种静态的、知性的、与生活世界相隔离的教学活动,它过度强调了公民概念和公民知识的知性传授,而忽略了公民教学的本真属性是生活性、实践性和行动性。公民教学必须打破学科知识模式的禁锢,以交往生活实践为核心来建构整全的教学活动,实现公民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融合,推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与批判性的发展,使公民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教育。基于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生活构筑成为兼具公共性与民主性的公共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公民对话,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公民伙伴关系,推进学校的正义秩序,实现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以此来建构更加完善的学校公共生活,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教育
- 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被引量:4
- 2012年
- 公民教育不可能依赖孤立的、自私自利的交往生活来实现,而是要依靠以公共伦理为规约的公共交往生活来培育公民品质。公共交往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对话协商性、公共理性以及公益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它超越私人交往的情感性、特殊性以及私益性等特征。公共交往可以为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生活空间和交往平台;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公共对话、公共协商、公共参与和公共治理等交往实践的整体建构,来促进公民德性、公民理性、公民行动能力以及公民的民主精神的发展,最终实现培育健全的公民品质的目标。
- 叶飞
- 关键词:公共交往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 “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被引量:19
- 2012年
- "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的公民教育取向,各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同时又都有其局限性。当代公民教育有必要在"权利优先"与"责任优先"之间寻找到一种内在平衡。可能的解决路径是,基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公民理念传统,也基于当代中国权利意识淡薄、责任压倒权利的现实状况,建构一种以"权利优先"为基础的公民教育体系,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培育负责任的公民。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公民教育
- 试析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对策
- 2014年
- 当前公民教育在教学实践层面上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的分裂、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在这种分裂与疏离的状态之下,公民教学往往沦为了僵硬的、抽象的知识授受,而未能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个体实践和内心世界,公民教育的效果也因此遭受了严峻挑战。公民教学若想摆脱困境,就必须更好地建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以及社区生活,从而改变公民教学的知性灌输倾向,实现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最终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学实践公民行动
- 公民教育方式的建构——基于“服务学习”的理念
- 2012年
- 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课程和公民理论的知识授受,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公共生活为基础来陶冶、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社区生活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服务,展开“服务学习”,
- 叶飞
-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育方式公共生活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