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ZC0088)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海月杨阅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论诚信的价值:从“伦理”到“治理”被引量:2
- 2010年
- 儒家的诚信伦理传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生发出新的意蕴,彰显出其伦理价值与治理功效。诚是人的内心态度,蕴涵着个人的心志专一、正心善意和公共意识,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将主观的诚现之于外产生信的客观效果即为诚信。诚信有其个体价值,于单个个体的价值在于自信从而自成;有其人际价值,于两个并存的个体的价值在于互信从而互利;有其公共价值,于社会群体的价值在于公信从而公益。并且,在政府的主导下,将诚信由伦理规范发展为社会治理规范来管理社会,将产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实现社会公正的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治理功效。
- 杨阅赵海月
- 关键词:道德规范伦理价值
- 政治文化视界下的人的现代化与公民教育
- 2007年
-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公民教育的实质就是公民性的形成和充实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公民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将民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使理论上的“当家”与实际上的“作主”统一起来,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赵海月
- 关键词:公民教育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社会化
-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抑制方法被引量:4
- 2008年
- 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公害,严重侵害社会肌体,大学生在社会现实的挤压下受到诚信的挑战。利益的追求、制度的不健全、竞争的加剧、谎言的盛行和教育的功利化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诚信能够形成个人心理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重叠共识,是大学生的立人之本与行为之方。抑制大学生诚信缺失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和完善诚信制度体系,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态度。
- 杨阅赵海月
-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