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MZ080)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徐莉廖宁燕石林红王枬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幼儿
  • 2篇贫困
  • 2篇贫困女性
  • 2篇习俗
  • 1篇性别分析
  • 1篇性别刻板印象
  • 1篇性别平等
  • 1篇性别视角
  • 1篇彝族
  • 1篇艺术
  • 1篇因性施教
  • 1篇幼儿教育
  • 1篇幼儿审美
  • 1篇幼儿审美教育
  • 1篇幼儿园教材
  • 1篇育儿
  • 1篇育儿习俗
  • 1篇少数民族山区
  • 1篇社会

机构

  • 8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南京特殊教育...
  • 1篇广西幼儿师范...

作者

  • 4篇徐莉
  • 1篇石林红
  • 1篇王枬
  • 1篇廖宁燕

传媒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教师教育学报
  • 1篇当代教育与文...
  • 1篇当代教育论坛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社会性别视角下俐侎人的育儿习俗探析被引量:2
2012年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徐莉石林红
关键词:社会性别育儿习俗
广西民族学校发展类型的文化分析
2016年
广西的民族学校历经百年演进。如今,挂有"民族牌匾"的民族学校共118所,分布于广西各地。由于各地发展差异以及各民族学校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学校的发展类型有三:顺应—生存型、同质—单一型和融合—发展型。从历史的视角看,广西三种发展类型的民族学校在发展中走过了不同的成长路径;从发展的现状看,由于生存条件以及学校自身对当地条件利用的差异,广西各民族学校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从发展的趋势看,广西各类民族学校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广西民族学校,要调整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要增强民族意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要立足民族身份胸怀世界图景,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王枬徐莉
反贫困的性别分析:基于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女性生计资源的调查被引量:4
2016年
在中国,山区占全国领土面积的2/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发生率较高。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女性更是贫困者中的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生计资源的缺乏是典型特点。可持续生计分析是目前国际反贫困的主流分析框架,采用生计分析,可以凸显以人为中心的反贫困策略。调查发现,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村落中,贫困女性的生计资源特点为:资源总体缺乏,品种单一;现有资源利用不足,获得方式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开发有限,社会参与愿望弱。根据这一状况,可采取"看得见人"的反贫困策略:重视性别贫困靶向的资源整合,让生计可持续;推进民族教育改革,提高生计能力;建立性别统计制度,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徐莉
关键词:反贫困性别分析贫困女性少数民族山区
突破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兼论贫困女性及其受教育状况被引量:5
2018年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提升生命质量的基本途径,贫困文化却严重束缚教育功能的发挥。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看不到未来。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文化排斥学校教育;二是贫困文化排斥人(女性)的现代化;三是贫困文化渗透在育人系统之中,并通过影响社区层面、家庭层面,进而束缚教育的发展;四是贫困文化导致短视的教育观,引发"关联失学"现象。突破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关键在于消除贫困文化的文化因子。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变革贫困文化以及真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才能消除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口质量,实现反贫困目标。
牛琴琴徐莉
关键词:贫困文化贫困女性教育扶贫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婚姻习俗涵盖了一个族群的宗教、观念、习惯法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核心内涵,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其群体的人生态度、性别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彝族的婚姻习俗是这个古老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华,是彝族传统文化及彝族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彝族的婚姻制度、说媒订婚、婚姻缔结等方面完整地把彝族"原生态"婚姻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彝族婚姻习俗存在与演进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和谐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的承载,提出新时代婚姻观、性别观及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当代选择。
徐莉廖宁燕
关键词:彝族婚姻习俗性别平等
“因性施教”辨析被引量:4
2017年
男女两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正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按照教育的目标和理想的、具体的健康人格标准主动塑造每一个个体健康完整的性别心理特征并不意味着陷入了生物决定论,也不意味着否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更不是封建教育的回流。相反,只有重视因性施教的当代范式——性别敏感范式才能实现教育起点、过程、结果三个层面的公平。
徐莉牛琴琴
关键词:因性施教男女平等封建教育
幼儿园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以幼儿用书《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春季版)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从目前我国广西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选取14本幼儿用书,对其中的文字和图片等内容进行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结果发现:在“人格特质”“角色行为”“职业分工”和“外貌特征”杜克斯和里维斯)个维度上,样本均存在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幼儿用书的编写者、出版机构以及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能关注、重视幼儿用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希望幼儿园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更多地关注两性人物的共同点,努力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当人们不再以“性别”为基础界定人的社会属性时,男女两性才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才能对社会生活拥有真正自主选择的权利,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
徐莉莫诗逸
关键词:幼儿园教材性别刻板印象
湘西民间艺术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审美能力对发展和完善人的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审美能力影响着幼儿早期性格的发展与形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敏感期是幼儿教育阶段。湘西地区储备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美育资源,然而其在当地幼儿审美教育中的运用与开发还不足。结合湘西当地地域特点、民间艺术特有形式及幼儿实际情况与幼儿教师教育经验,选取了剪纸、苗族刺绣、民间歌曲、蜡染等民间艺术载体,通过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环境创设、艺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渗人到幼儿审美教育中,以逐步开启幼儿爱美、求美的心灵,使幼儿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汤春丽徐莉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审美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