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214703)

作品数:14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邱楠生刘一锋朱传庆尹宏伟江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页岩
  • 4篇孔隙
  • 3篇盆地
  • 3篇裂变径迹
  • 3篇磷灰石
  • 3篇磷灰石裂变径...
  • 3篇镜质体
  • 3篇镜质体反射率
  • 3篇孔隙特征
  • 2篇地温场
  • 2篇页岩气
  • 2篇热演化
  • 2篇下志留统
  • 1篇地层
  • 1篇地热资源
  • 1篇地温场特征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质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日照市教育局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5篇邱楠生
  • 3篇刘一锋
  • 3篇朱传庆
  • 3篇尹宏伟
  • 2篇刘大永
  • 2篇彭平安
  • 2篇贾东
  • 2篇谢增业
  • 2篇刘绍文
  • 2篇江强
  • 1篇孙闯
  • 1篇王庆涛
  • 1篇胡圣标
  • 1篇黄志诚
  • 1篇李旭东
  • 1篇陆现彩
  • 1篇杨侃
  • 1篇王勤
  • 1篇屈争辉
  • 1篇张立虎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 1篇地质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热演化被引量:5
2015年
泥页岩的热演化是其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熟度状态,对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与油气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泥页岩的热演化主要受时间与温度的控制,其中又以温度为主。利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数据重建川东地区热史,分析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热演化史,讨论热演化与页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东地区晚元古代一晚古生代热状态稳定,热流较低(45~50mW·m-1),于海西期开始热流逐渐升高,晚二叠世(250Ma左右)达到最高值(60~80mW·m-1),随后热流持续降低直至现今(45~65mW·m-1);龙马溪组成熟度演化与生烃过程呈阶段性,存在两次快速成熟,分别对应海西期东吴运动地壳拉张与晚三叠世以来的地层快速埋深;龙马溪组于晚白垩世(约80Ma)达到最高热演化程度,随后开始遭受抬升降温,生烃作用停止;泥页岩热演化与页岩气密切相关,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可划分为生物气阶段(250~430Ma)、热解气阶段(80~250Ma)与抬升改造阶段(0~80Ma),经历快速成熟演化保证了充足的气量并促进了储集空间的形成,后期快速抬升降温改善了泥页岩储集性能,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曹环宇朱传庆邱楠生
关键词:热演化地温场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下扬子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天然气可以吸附或以游离态赋存在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使页岩成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储集体。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常规孔隙研究手段难以适用,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关于页岩孔隙类型的统一分类方案。因此,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总结近年来页岩孔隙结构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分类,并初步分析了浙西—皖南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的孔隙特征。
李霞王勤黄志诚
关键词:页岩孔隙结构孔隙类型页岩气
Thermal history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Evidence from deep boreholes被引量:9
2016年
The Sichuan Basin is a superimposition basin composed of terrestrial and marine sediments that is well known for its abundant petroleum resources.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using paleogeothermal indicators, including vitrinite reflectahoe and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shows that different structural subsections of the Sichuan Basin have experienced various paleogeothermal episodes since the Paleozoic. The lower structural subsection comprising the Lower Paleozoic to Middle Permian (Pz-P2) successions experienced a high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23.0-42.6℃/km)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Permian (P2), whereas the upper structural subsection comprising Late Permian to Mesozoic strata underwent a relatively lower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13.2-26.9℃/k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nudation (Late Cretaceous or Paleocene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denudation period, the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a successive cooling episode. The high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resulted from an intensive thermal event correlated to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The heat flow value reached 124.0 mW/m2 in the southwestern basin near the center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The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episode with heat flow ranging from 31.2 to 70.0 mW/m2 may be related to the foreland basin evolution. The cooling event is a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the basin.
ZHU Chuan QingHU ShengBiaoQIU NanShengRAO SongYUAN YuSong
长江下游区域地温场特征及其能源意义被引量:4
2020年
区域地热特征及深部温度估算对于油气勘探和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能源需求大,区域热状态研究能为该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关键约束。通过整合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的温度数据和实测岩石物性参数,勾勒出该区的现今地温场特征,并进一步估算其1000~5000m埋深处的地层温度。研究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6~41℃/km,且以18~25℃/km居多,苏北盆地区呈现高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为48~80mW/m^2,其均值为60mW/m^2,表现为中等的地热状态,有利于油气和地热能形成。此外,长江下游地区深部地温估算表明,1000m埋深处的温度范围为30~54℃,2000m时温度范围为50~95℃,3000m时温度范围为65~130℃,4000m时温度范围为80~170℃,5000m时温度范围为100~210℃。区域深部地温的展布趋势呈NE向,高温区域集中在安徽南部和江苏东北部。结合60℃和120℃等温线的埋深分布及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热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地热资源的有利区带及其相应的开发利用类型。
朱戈刘绍文李香兰吴迪
关键词:长江下游地热资源
下扬子地区高家边组底部黑色页岩与北美Marcellus页岩地质特征对比被引量:10
2016年
从地层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地层的厚度及空间展布以及烃源岩的岩性特征等方面,对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盆地中泥盆统Marcellus页岩和下扬子地区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黑色页岩作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套地层形成于相似的古地理环境,都沉积于前陆盆地早期缺氧的闭塞水体中,都是有利于细粒的有机质保存形成黑色页岩的环境。两套地层的分布和埋深都受到同沉积构造及其后期改造作用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对其中页岩的空间分布和勘探前景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两套页岩都是较好的烃源岩,含有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和脆性矿物,且都达到了高成熟阶段,生气和产气潜力大。相对于Marcellus页岩,高家边组黑色页岩TOC含量较低,埋深更大,而且受到多次构造作用的改造,使得其勘探风险相对较大。
张涛尹宏伟贾东丁海
关键词:下志留统页岩气
四川盆地东部构造-热演化:来自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约束被引量:26
2017年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不同地区的古地温梯度、古热流、剥蚀量进行了研究。AFT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开始抬升,抬升剥蚀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以约30 Ma为界,重庆北碚地区表现为两期冷却,先期冷却缓慢,后期冷却迅速;川东北持续的冷却过程虽有波动但冷却速率差别较小。依据重建的最高古地温剖面恢复了侏罗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川东北普光地区剥蚀量在2.45~2.85km,鄂西渝东地区齐岳山复背斜北部剥蚀量较大,达3.65km,齐岳山复背斜南部剥蚀量2.67km,川东南地区剥蚀量2.05km。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表现为既存在抬升剥蚀又存在盆地冷却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三叠纪至今,研究区地温梯度和热流持续降低,地温梯度由30~38℃/km降低至20~23℃/km;热流由70~85mW/m2降低至50~55mW/m2。
朱传庆邱楠生曹环宇刘一锋江强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剥蚀量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四川盆地东部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被引量:18
2012年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范小根
关键词:物理模拟速度场
上扬子地区不同构造位置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特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对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两条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采石场剖面进行了垂向系统采样研究,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及孔隙度测试。酉阳丹泉剖面富有机质层段集中在牛蹄塘组下部,厚度在25 m以上,总有机碳含量(TOC)均大于5.65%,遵义松林剖面仅对下部富有机质页岩进行采样,但基于富有机质层段地球化学垂向变化趋势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微孔体积主要由有机孔提供,且基本不受构造作用影响。松林剖面TOC值越高,伊利石含量越低,介孔体积越小;而构造稳定区页岩介孔体积除部分样品与松林剖面重合外,仍有部分样品介孔体积明显偏高,说明构造位置的差异对页岩介孔具有明显的影响。宏孔体积在TOC大于6.4%时有减小的趋势,但不同构造位置的两剖面样品受构造应力差异影响不明显。构造应力对孔隙的影响主要与岩石的力学性质及伊利石矿物孔的保存能力有关。
张灿李恒超刘大永彭平安
关键词: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特征
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温压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根据热史研究成果,结合川中古隆起沉积埋藏史,恢复了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历史,确定了原油裂解的时期。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一维单井和二维剖面的压力演化历史,分析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历史表明,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经历了早期生油、二次生油、干酪根裂解生气及晚期原油裂解四个演化阶段;原油裂解的开始时间大致是中、晚三叠世。川中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主要经历了常压—增压—卸压的压力演化过程,白垩纪中期寒武系达到最大压力系数约1.7;威远—资阳地区压力系数较低,高石梯—磨溪构造带压力系数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快速埋藏、生烃作用及原油裂解是该地区超压形成的主要因素;燕山—喜山期的构造抬升使剩余压力降低,现今寒武系在局部地区仍保持超压。温压演化对天然气生成、运移、成藏及后期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刘一锋邱楠生谢增业姚倩颖吴斌
关键词:压力场盆地模拟油气成藏
川中古隆起寒武系超压形成与保存被引量:8
2016年
我国西部古老海相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深入研究古老地层超压的成因机制和保存条件将有助于分析压力演化、完善油气成藏理论和提高勘探效率。以川中地区为例,利用多种压力数据并结合封隔层分布特征,将磨溪—高石梯地区纵向上划分为5个压力系统,其中包括3个超压系统;各超压系统的成因机制不同,寒武系超压主要是晚期原油裂解生气引起的流体膨胀所致,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二叠系都具有明显的泥岩欠压实特征;下三叠统强超压应该是原油裂解作用附加了石膏脱水作用,膏岩良好的封隔能力是该套强超压保存的关键。良好的封隔层和晚期增压机制是川中古隆起寒武系发育超压的有利条件;后期构造抬升将造成地层压力下降,威远地区因此恢复至常压,磨溪—高石梯地区仍有超压保留。
刘一锋邱楠生谢增业姚倩颖刘雯
关键词:超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