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155C)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卢永和更多>>
相关机构:肇庆学院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胡怀琛
  • 2篇新诗
  • 1篇新派诗
  • 1篇中国小说
  • 1篇中国小说史
  • 1篇声音
  • 1篇文体
  • 1篇文体观
  • 1篇吴芳吉
  • 1篇小说
  • 1篇小说史
  • 1篇小说学
  • 1篇旧诗
  • 1篇尝试集
  • 1篇长时段

机构

  • 4篇肇庆学院
  • 2篇扬州大学

作者

  • 4篇卢永和

传媒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胡怀琛与《尝试集批评与讨论》
2014年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卢永和
关键词:胡怀琛尝试集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
2014年
胡怀琛与吴芳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杰出诗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的共同志趣,令二人缔结私谊。两人不傍党派门户,共同发出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主张诗不分新旧及文言白话,要在汲取中国古诗的诗学智慧,并借鉴西洋诗歌的艺术精髓,使白话新诗走中西融合创新之路。胡怀琛和吴芳吉反对五四早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张扬新诗的文学本体价值,但两人在五四时期遭遇新旧两派均不认同的尴尬。目前他们的诗学思想价值亦有待重估。
卢永和
关键词:胡怀琛吴芳吉新诗旧诗
胡怀琛与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
2014年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琛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诗的新旧,而是诗的好坏,他提出"新派诗"的理论构想,目的是吸纳新旧两种诗体的优长,同时革除二者的弊端。胡怀琛批改胡适的《尝试集》,意在以"批评"代"理论",从文本细微处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比激进与保守两派学人更能理性看待新旧诗体的赓续嬗变问题,从而为嗣后的新诗文体建设提供方向性启示。
卢永和
关键词:胡怀琛新诗
小说学与“长时段”:论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
2015年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卢永和
关键词:胡怀琛中国小说史小说学长时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